“重点来了!为什么徐福还要二次出海呢?如果第一次带回来的技术能用,秦始皇早已经长生不老了,还派徐福出去干嘛?只能说明实验失败了!我想,只能是第一次带回来的技术不完善造成的,甚至很危险。”
“徐福:老板太坑,溜了溜了。”
“秦始皇:你回来我保证不杀你。”
“焚书坑儒其实是销毁实验记录对吧?”
“政哥:a轮失败,赶紧b轮。”
视频中。
up结合史料记载,结合自己的猜测,完善了一条名为“长生科技”的歷史事件。
並列出了从发现到毁灭的详细过程。
视频最后。
“好了,以上纯属瞎猜,歷史真相究竟如何?谁知道呢吗,下期我们聊『徐福是不是日本神武天皇”,记得一键三连!”
“速更!夜不能寐!”
“所以长生药找到了吗?”
“特古所警告。”
“信up主,得长生。”
“下一期:徐福の日本建国史。”
“up主保重,別被请去喝茶。”
“一键三连了,快更!”
月亮湾。
这片海域虽然距离海岸线仅约500米,但水深已达30余米,属於近岸陡坡地形,海底地形复杂。
画面中,大部分户骸都被厚厚的泥沙掩埋,只因海底洋流作用而部分暴露。
在更靠近岸边的浅水区,调查队还发现了老张之前钓到的那具户骸。
经过对比分析,这具尸骸与其他深海发现的尸骸特徵一致,但位置明显更靠近岸边。
初步推测,最近的强风浪可能把它从更深处的泥沙中冲刷出来,將这具尸骸从深海区域逐渐推向了近岸。
隨著探索的深入。
经过初步的清点,全部尸骸约有150-180具。
“记录:尸骸群位於海床凹陷处,呈西北东南走向分布。”技术员快速地在记录板上书写著,“保存状態比预想的要好,应该是低氧环境的作用。”
“先对暴露在外的几具进行初步检测。”
水下机器人平稳地悬浮在海底上方两米处,探照灯光束穿透幽暗的海水,照亮了下方密集分布的骸骨群。
技术员调整焦距,將画面放大至一具保存较为完整的户骸。
“记录:编號c7尸骸,男性,年龄约35-40岁。”技术员盯著屏幕,“这具尸骸的骨骼密度异常,特別是骨和脊椎部位,有明显的重金属沉积痕跡,呈现出阶段性特徵,说明服药是长期行为,並非一次性中毒。”
“能確定具体元素吗?”
机械臂精准提取了肋骨碎片和周围沉积物。
十几分钟后,初步检测结果出现在屏幕上:“骨骼铅含量超標42倍,汞含量超標50
倍。”
画面切换到另一具尸骸。
这具户骸的牙齿磨损严重,呈现出典型的长期服用腐蚀性物质特徵。
“典型的重金属中毒症状,尤其是这个蜂窝状形態,与之前出土的汉代方士遗骸特徵一致。”
“这种重金属富集程度,足以导致神经退化,器官衰竭,他们死前一定饱受幻觉和剧痛折磨。”
机器人继续沿著尸骸分布带前进。
镜头前出现一具仰面朝上的户骨,双手交叠置於胸前,姿势异常规整。
与其他散乱的骸骨不同,这具户骨周围散落著数个小型青铜容器,其中一个还保持著完好形態。
“注意记录所有关联物品的空间位置。”
在机器人灯光照射下,可以清晰看到这些户骸虽然年代久远,但多数仍保持著完整的骨骼结构,只有少数呈现出非正常的断裂痕跡。
“初步判断。”技术员总结道,“从骨骼分布和保存状况来看,应该是同时期死亡。”
“继续按標准流程作业,重点採集不同位置的样本做比对分析。”
水下机器人在海底缓缓移动,探照灯光下,越来越多的户骸出现在画面中。
海水微微流动,掀起细微的泥沙。
研究团队围在屏幕前,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好奇和期待,看著这些排列奇特的骸骨,
都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什么。
“这么多户体,还都集中在同一片区域,同一时期..:::.让我想起歷史上一个著名事件。”有人说道。
“你是说『焚书坑儒”?”有人接过话茬。
“现在下结论还太早,不过时间点確实有些巧合,秦朝那会儿,能一次性死这么多方士的情况,已知的確实就这一个。”
“唯一的区別就是史书上说坑杀地点在咸阳。”另一个人补充道。
“不过歷史真相的视频里並未对这件事进行太多说明。”
“歷史真相本就不会將事情说全,他能知道沉船中的『司南”存在,对这里肯定也了解,或许只是相较於其它事物,这里的情况並不重要,不值得特別说明。”
大家继续观察著屏幕上的户骸,各自在心里琢磨著这个可能性。
如果这些真的就是当年被坑杀的嗯,部分方土,那意味著歷史的真实远比记载的要复杂和残酷。
“说到『焚书坑儒』,就像我们现在发现的这些尸骸,虽然能对应上『坑儒”的记载,但地点,方式都与史书有出入。
“或许歷史上真实的“焚书坑儒”,规模远比记载的要大?涉及的人群也更广?
“这样就能解释为什么会在海边发现术士尸骸,也许在咸阳之外,各地都在同步进行类似的清洗行动。”
“而焚书烧掉的恐怕也不仅仅是书籍,可能还包括炼丹配方,修炼法门,甚至是..::..长生之术的研究资料。”
“如果坑杀的术士都是知情人,那他们记录的文献就是必须要销毁的证据。”
“所以『焚书”可能不只是为了统治,还是在掩盖某个不能公开的秘密,就像我们现在发现的这些户骸,如果不是偶然钓到,谁会知道海底藏著这样的秘密?”
“继续勘测吧,等找到更多证据再说,歷史往往比我们想像的更复杂。”
负责人的声音打破了短暂的沉默,大家纷纷点头,继续投入到紧张的研究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