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可以恋爱、结婚、生子、遇到更多奇遇!甚至可以让他‘年轻’的速度再变慢一点?
对!让他‘年轻’得再慢一点,故事不就能拉长了吗?篇幅根本不是问题!读者只会嫌不够看!”
莱昂纳尔看着几乎有些失态的沙尔庞捷,心中不禁升起一丝疑惑。
沙尔庞捷是巴黎首屈一指的文学出版商,合作的对象是左拉、福楼拜、龚古尔兄弟这个级别的作家。
按理说不应该对一部作品的完结有如此剧烈的、近乎恐慌的反应。
莱昂纳尔打断了他的恳求:“乔治,冷静点。这不像你,堂堂的「沙尔庞捷的书架」!”
听到“堂堂的「沙尔庞捷的书架」”几个字,乔治·沙尔庞捷像是被戳中了痛处,情绪瞬间低落下去。
他张了张嘴,想说什么,最终却化作一声长长的叹息,接着颓然坐回椅子,仿佛一下子老了几岁。
过了好一会儿,沙尔庞捷才仿佛下定了决心开口:“你说得对。堂堂的「沙尔庞捷的书架」不该如此……
但事实上,我们现在的财务状况……确实不容乐观。原因很多——
纸张价格在涨,印刷成本在增加,竞争越来越激烈——但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
最主要的问题是……是支付给你们的稿费。”
莱昂纳尔笑了起来:“乔治,我希望你不要像那些三流的商人一样哭穷……这不像你。”
乔治·沙尔庞捷连忙摆手:“我说的是实情!”
然后就开始掰着指头数起来:“爱弥儿、居斯塔夫,还有你……你们的名气越来越大,稿费自然也水涨船高。
而且,你知道的,单行本的稿费都是一次性支付的。”
莱昂纳尔点了点头,这个规矩他当然知道,这是目前法国乃至欧洲出版业的通行做法。
出版社看中一部书稿后,会根据作者的声誉、书稿的质量和预期的销量,与作者商定一个总价,然后一次性买断版权。
之后这本书无论是畅销还是滞销,是再版一次还是十次,都与作者再无经济上的关系。
乔治·沙尔庞捷见莱昂纳尔理解,便继续诉苦:“对我们出版社来说,风险和压力太大了!
就拿爱弥儿的《娜娜》来说,我们支付给他的稿费将是一个……一个‘天文数字’!”
乔治·沙尔庞捷没有具体透露是多少,但脸上肉痛的表情说明了一切。
他摊开双手:“一次性支付这么大一笔钱,意味着在书籍上市销售之前,我们的现金就大量流出了。
而书籍的销售回款需要时间,很长的时间!我们要承担印刷成本、库存压力、发行费用……
如果书畅销,那还好,慢慢总能回本乃至盈利。但如果书滞销了呢?或者销售情况不如预期呢?
那这笔巨大的前期投入就可能血本无归!库房里堆积如山的滞销书,每一本都是烧掉的法郎!
过去几十年,多少有名的出版社,就是因为一两本押错宝的‘大书’而一蹶不振,甚至破产关门!”
他还想再说下去,却被莱昂纳尔打断了:“可对我们作者来说,同样不公平!
是的,我们一次性拿到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但如果书出乎意料地畅销,一版再版,赚得盆满钵满的是你们出版社!
我们却只能眼睁睁看着,一个苏也多拿不到!这合理吗?
您是为《娜娜》付了‘天文数字’——那《小酒馆》和《萌芽》呢,您赚了多少?”
乔治·沙尔庞捷并没有生气,而是无奈地解释:“可一本书是否畅销,这是无法预测的啊!……”
莱昂纳尔明白这是19世纪出版业的痛点所在。
一次性买断作者的长期收益无法保证,同时也让出版社承担巨大的资金压力,导致他们不敢尝试新人新作。
等到沙尔庞捷倾诉完毕,莱昂纳尔才缓缓开口:“乔治,你说得的都对——那不如,我们换一种玩法。”
乔治·沙尔庞捷放下酒杯,有些茫然地看着他。
莱昂纳尔露出一个人畜无害的笑容:“就像法兰西喜剧院每次演出《合唱团》都给我结算票房分红一样。
等《本雅明·布冬奇事》的单行本出版,我们试试用‘版税制’来结算稿费,你觉得怎么样?”
乔治·沙尔庞捷疑惑地重复了一遍莱昂纳尔的话:“用‘版税制’来结算稿费?”
莱昂纳尔站起来,在乔治·沙尔庞捷的办公室一块用来充当备忘录的小黑板上,用粉笔写下几个字:
“版税”“浮动版税”“首印数”“授权期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