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背刺
暮冬的巴黎,天空是铅灰色的,塞纳河裹挟着薄冰缓缓流淌,清冽而冷肃。
教育部的灰色石砌大楼里,一场关乎法兰西公立小学课本的战争,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
会议室墙壁上悬挂着的共和国徽章,以及「玛丽安娜」的浮雕,沉默地注视着下方的男男女女。
《法语读本》编纂委员会主席,路易·菲利普·德·罗昂伯爵,端坐在主位。
与会者包括教育家保罗·贝尔特、小学总督学查尔斯·德布朗、诗人欧仁·曼加尔,以及几位知名的学者和资深教师
争论的核心,是关于什么的篇目,才能塑造出理想的新一代的“法兰西人”。
保罗·贝尔特声音洪亮:“先生们,我们必须明确,《法语读本》绝非简单的识字课本!
它是塑造未来法兰西共和国公民灵魂的第一块基石。因此,它的选篇必须广阔、多样、深刻!
要让孩子透过文字,看到整个法兰西,看到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拥有不同喜悦与伤痛的同胞!”
欧仁·曼加尔也站在他这边:“我们需要拉封丹的寓言教导智慧,也需要雨果的诗歌激发豪情;
还需要都德的《最后一课》,让孩子们铭记丧失土地的痛楚,激发他们对法语的珍视;
同样,像《老卫兵》那样的作品,以小见大,折射出帝国的余晖与共和的新生……
这才是共和精神应有的包容与反思……”
在长桌的另一端,小学总督学查尔斯·德布朗学冷笑着打断他的发言:“包容?《法语读本》首先要的是国家认同!
清晰、统一、毫不动摇的国家认同!每一个孩子,无论他来自布列塔尼的海边,还是阿尔卑斯的山村……
当他读完《法语读本》,必须意识到的是——‘我是法兰西共和国的公民’!
而不是什么‘我是个布列塔尼人’,‘我是个普罗旺斯人’,甚至不能是‘我是个巴黎人’!”
他身旁一位教育官员用力点头:“正是如此!《最后一课》?悲情有余,斗志不足!
它渲染的是失败与无奈,我们需要的是激励与奋进!至于《老卫兵》?
让懵懵懂懂地学生去同情一个沉迷于拿破仑时代的旧军人形象?这太危险了!”
查尔斯·德布朗不容置疑地总结:“所以我坚持认为,奥古斯丁·富耶夫人的《两个孩子的法国旅行》才是《法语读本》的最佳范本!
这部小说通过两个孤儿穿越法国的旅程,介绍了祖国的地理、物产、历史、工业……方方面面!
每一个章节都在宣扬勤劳、节俭和爱国,是最好不过的宣扬“共和精神”的道德诗篇!
高年级学生,甚至中学生,只需要读完这本书就够了,加上一些经典诗歌作为补充和练习……
这才是高效、可靠的教育方式!”
保罗·贝尔特几乎要从椅子上跳起来:“将法语教育缩减为一本游记?这是对共和精神的阉割!
《两个孩子的法国旅行》只是一张为了道德说教,才拼接到一起的地图!
孩子们需要感受的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法国,才能触动心灵,才能建立真正的认同!”
查尔斯·德布朗反唇相讥:“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法国?你是说早早向孩子展示社会现实?
只会让他们感到困惑!感到不安!感到迷惘!
法兰西需要未来的建设者们团结一心、乐观向上,小小年纪就学会批判,满心悲观,只会让他们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