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因为周炳生的一句推荐?就凭韩主任的相信?
那他李卫东这些年在这里熬的资历,写的那些堆积如山的材料,熬过的无数个夜晚,都成了彻头彻尾的笑话吗?
他知道自己彻底完了,上次那个无法洗刷的污点,像一个丑陋的烙印,永远打在了他职业生涯的脊梁上。
可看着近在咫尺、金光闪闪的机会被别人如此轻易地拿走,那嫉妒的毒火混合着巨大的屈辱,还是烧得他五脏俱焚,痛不欲生,喉咙里像堵了一块烧红的炭。
他甚至恶毒地祈盼,阳光明最好把稿子写砸了,在赵厂长面前丢个大脸!
让所有人都看看他不过如此!
可这念头刚冒出来,就被更深的、冰冷的绝望彻底淹没——就算阳光明写砸了,这机会也永远轮不到他李卫东了。
他就像一个被遗弃在战场边缘、布满裂痕、即将彻底风化的泥塑,只能死死地低着头,将自己隔绝在这令人窒息的、名为“失败”的浓重阴霾里,等待着最后的崩塌。
阳光明和姆妈打了招呼,连夜加班。
资料室的灯光亮到深夜,像孤岛上的灯塔。
日光灯管发出持续而低微的嗡鸣,混合着旧书报特有的、略带潮气的霉味,构成了这个封闭空间里唯一的背景音。
阳光明全身心投入,如同潜入深海的矿工。
他面前是堆积如山的车间简报、技术总结、生产报表、政策文件,像一座座等待开掘的矿山。
他将周炳生紧急交代的要点、上级关于技术革新的最新指示精神,如同经纬线般交织起来。
然后,他像淘金者一样,从那浩如烟海的资料中,精准地淘洗、提炼出红星厂实实在在的革新成果——
细纱断头率从35降至32!
这不是冰冷的数字,背后关联的是细纱车间工人摸索出的“皮辊保养三步法”和“巡回路线优化”,是汗水浸润的经验凝结成的硬数据。
筒摇工序自动落纱装置:从技术科提出构想,却遭遇“土法上马”的瓶颈,到“干部、技术员、老工人”三结合小组合力攻坚,再到二车间成功试用并稳定运行,大幅提升了落纱效率,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
他清晰地勾勒出这条艰难而踏实的攻关历程!
锅炉房老张的“回水余热利用”小阀门:一个不起眼的小改造,灵感来自老工人几十年烧锅炉的经验和一次偶然的观察。
就是这个小阀门,利用回水余热预热冷水,一年竟为厂里省下三百一十二吨煤!
让这个“小智慧”,却散发出“大效益”的光芒!
枯燥的数字被他赋予了生命和意义,技术的细节被梳理成清晰有力的脉络。
周炳生临行前那郑重的叮嘱言犹在耳,如同刻在心上:
“突出‘实’字!”——每个成绩都要有根有据;
“数据必须夯实!”——经得起任何推敲;
“案例要有血有肉有温度!”——让听者能看见工人的汗水和智慧;
“给赵厂长的东西,语言要平实,直来直去,开门见山!”——摒弃一切架子,要的是硬邦邦的干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