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136.分房的机会,火线加入组织,再次进步
九月,魔都的暑气尚未完全退潮,空气里黏着的燥热如同无形的手,缓慢地挤压着红星国厂灰扑扑的水泥建筑。
蝉鸣声嘶力竭,在愈发澄澈的秋阳下,显得格外执拗。
周一上午临近十一点,走廊尽头终于传来那熟悉的、带着军人特有顿挫感的脚步声。
阳光明立刻从外间那张硬木椅上起身,腰背挺直如同标枪,目光投向门口。
深棕色的木门被推开,赵国栋高大的身影裹挟着一身尚未散尽的会议室烟味走了进来。
他眉头习惯性地微锁,深蓝色“的卡”短袖衬衫领口的风纪扣依旧扣得一丝不苟,神情比平日更显严肃,步伐依旧沉稳有力。
“小阳。”赵国栋的声音带着北方口音的硬朗,目光扫过阳光明,“进来一下。”
“是,厂长。”阳光明紧随其后,轻轻带上里间办公室的门。
空气里还残留着“大前门”香烟淡淡的焦油味,混合着赵国栋身上那股不怒自威的气息。
赵国栋没有立刻坐下,而是站在窗边,背对着门口,望向楼下依旧机器轰鸣的厂区。
片刻沉默后,他才转过身,锐利的目光落在阳光明脸上,带着一种考量,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推心置腹。
“刚开完厂委会。”赵国栋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有个重点,得提前跟你透个底。”
他走到宽大的办公桌后,手指无意识地在光洁的红漆桌面上敲了敲。
阳光明屏息凝神,双手自然垂在两侧,站姿笔直而专注。
“上级有最新精神。”赵国栋的视线仿佛穿透了墙壁,望向更远的地方,“号召‘深入基层,讴歌普通劳动者’,要掀起宣传工人阶级主人翁精神的新高潮。厂里,要搞大动作。”
他顿了顿,加重了语气,“声势浩大的大动作。”
他拉开抽屉,取出一份还带着油墨香的厂委会决议摘要,没有递给阳光明,而是直接点出核心:
“厂委会一致通过,出台了极其优厚的鼓励措施。
目的就一个:鼓励全厂干部职工,拿起笔,把我们红星厂普通工人的先进事迹、精神风貌,好好写出来,登到报纸杂志上去!”
赵国栋的目光变得格外锐利,“具体奖励,你要听清楚,记牢了:
在本市报纸杂志上发表一篇正面报道本厂普通工人的文章,奖励肉票一斤,厂内库存瑕疵布十尺,分房评分加五分!发表多篇,累计迭加!”
赵国栋的声音微微拔高,带着一种鼓动的力量,“重点在国家级报刊!如果能在《工人日报》、《人民日报》这种级别的大报上发表一篇!”
他竖起一根手指,“肉票二斤!瑕疵布二十尺!分房加分十分!”
接着是两根手指,“发表两篇!奖励三大件购物票其中任意一张,自行车票、缝纫机票、手表票,任选!
另外还有,计划外特批的一等品‘的确良’布料三十尺!分房加分二十分!”
又是三根手指竖起,如同三根擎天柱,带着沉甸甸的许诺,“发表三篇或者三篇以上!直接获得分房资格,或者调换更大面积住房的资格!”
办公室的空气,仿佛瞬间凝固了。
窗外永不停歇的机器轰鸣,似乎也被这巨大的奖励冲击波推远了。
阳光明的心跳,在胸腔里擂鼓般撞击着,一股滚烫的热流瞬间从脚底窜上头顶!
分房!
独立住房!
这是他扎根这座城市、真正安身立命的最迫切渴望!
按部就班熬资历,排队等分房,三五年都未必有指望。
而现在,一个金光闪闪、充满诱惑的阶梯,就这样猝不及防地横亘在眼前!
赵国栋的目光紧紧锁住阳光明因激动而微微发亮,却强自按捺住波动的眼睛,语重心长:
“光明,这个机会,千载难逢!是厂里为了紧跟这阵政策风,下血本砸出来的!时间窗口很短。”
他伸出食指用力点了点桌面,“短则半月,长则一月,等这阵风一过,就算你以后还能在大报上发表十篇八篇,这些奖励,尤其是分房资格,也绝不会再有了!”
他身体微微前倾,声音压得更低,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承诺和期许:
“我知道你一直盼着分房子。如果你能抓住这次机会,在国家级大报上,发表三篇以上文章。
我赵国栋在这里跟你保证,厂委会决议上的奖励,特别是分房资格,一定给你落实!板上钉钉!”
阳光明只觉得喉咙有些发干。
他用力地点了点头,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紧,却异常坚定:“厂长,我明白!这个机会,我一定抓住!绝不会让您失望!”
赵国栋脸上露出一丝难得的带着赞许的缓和,他拿起桌上印着天安门图案的火柴盒,抽出一支“大前门”点上,深深吸了一口,青白色的烟雾缭绕升腾。
“好!有这个决心就好!记住,时间不等人!拿出你所有的本事!厂里,包括我,都会全力支持你!”
走出赵国栋的办公室,阳光明只觉得走廊里蒸腾的热气都变得滚烫而充满力量。
奖励清单上的每一个字眼——肉票、布票、三大件、“的确良”、分房资格——都在他脑海里反复回荡、碰撞,最终汇聚成一个无比清晰、无比诱人的目标。
他握紧了拳头,眼神锐利如出鞘的刀锋。
信心?他当然有!
自从得到周炳生毫无保留的指点,补齐了文章结构和政策高度的短板,再加上他脑海中那些超越时代的洞察力和对当前政治风向的精准把握,他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只懂埋头写材料的年轻人。
国家级报刊?他并非没有想过,只是之前发表文章没有稿费,动力不足,许多构思都停留在脑海里。
现在,巨大的动力和紧迫的时间,如同两把鞭子,狠狠抽打着他!
接下来的两天,阳光明仿佛一台开足马力的精密机器。他高效地完成赵国栋交代的日常工作,如同行云流水,分毫不差。
打扫、整理文件、安排行程、处理电话、记录会议要点……
每一个环节都精准到位,让赵国栋几乎挑不出任何瑕疵。
然而,他所有的业余时间,所有的精力火,都投入到了那篇关乎命运的文章中。
他谢绝了所有非必要的闲聊和串门,连午饭都是匆匆扒几口食堂的饭菜便回到自己那个小小的隔间。
脑海里,无数个构思在翻腾、碰撞、筛选。
最终,一个主题清晰地浮现出来——技术革新!
这是红星厂当前最核心的工作,是赵国栋倾注心血最多、也最能体现工人阶级集体智慧和主人翁精神的领域!
而且,这次技术改革,正是由赵国栋亲自主导推动!
题目在他反复推敲下确定:《纺锤下的红色匠心——记红星国厂技术革新中的普通工人群像》。
他没有选择单一的劳模,而是聚焦“群像”,聚焦“匠心”——这既符合“普通劳动者”的宣传基调,又能巧妙地展现多个车间、多个工种工人在技术革新浪潮中迸发的集体智慧和协作力量。
清车间保全工摸索出的“皮辊保养三步法”,筒摇工序“三结合”小组攻克自动落纱装置瓶颈的日夜鏖战,锅炉房老张头那个灵感乍现、一年省煤三百多吨的“回水余热利用”小阀门……
这些真实、鲜活、带着机油味和汗水气息的案例,如同散落的珍珠,被他用“集体协作”、“红色匠心”这根主线,巧妙地自然地地串联起来。
他伏案疾书。
钢笔尖在稿纸上沙沙作响,如同春蚕食叶。
他摒弃了一切华丽的辞藻和空洞的口号,用最平实、最有力、最接地气的语言,讲述着工人们面对困难时的智慧火,解决难题时的坚韧不拔,以及革新成功后质朴的喜悦和自豪。
每一个数据都力求准确无误,经得起推敲;每一个案例都力求有血有肉,让读者仿佛能闻到车间里的机油味,听到机器运转的轰鸣,看到工人们专注的神情。
文章里,他没有提及“赵国栋”三个字。但字里行间,“厂领导的大力支持”、“方向明确的引领”、“为革新创造有利条件”等表述,无不指向那位锐意进取的副厂长。
肯定了这次技术革新的巨大成果和深远意义,就是最有力、最巧妙的肯定了赵国栋的领导!
两天两夜,几乎不眠不休。
当最后一个饱满的句号落在稿纸上,阳光明放下那支笔帽磨损的“英雄”钢笔,长长地深深地舒了一口气。
稿纸上的字迹清晰工整,力透纸背。
他揉了揉布满血丝的眼睛,没有丝毫犹豫,立刻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信封,工整地写上《工人日报》编辑部的地址,加急寄出。
成败,在此一举!
投稿后的等待,如同在炭火上煎熬。
阳光明表面依旧沉稳,处理公务一丝不乱,但只有他自己知道,每当办公室那部黑色拨盘电话响起,他的心都会猛地一跳。
在煎熬的等待中,他开始构思另外两篇文章的内容。
转眼间,几天时间过去。
下午,阳光明正在外间整理厂务会的材料,那部沉寂的电话突然铃声大作,声音在略显安静的办公室里显得格外刺耳。
他立刻放下手中的文件,几步上前,拿起听筒,声音平稳:“您好,赵国栋副厂长办公室。”
“您好,请问是红星国厂吗?”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清晰、带着北方口音的男声,语气正式而严肃,“我是《工人日报》编辑部的张编辑。”
阳光明的心跳瞬间漏了一拍,随即又强有力地搏动起来。
他下意识地挺直了腰背:“是的,张编辑您好。我是赵国栋厂长的秘书,阳光明。”
“哦,阳光明同志你好。”
张编辑的声音似乎带上了一丝确认后的温度,“我们收到了你署名的投稿《纺锤下的红色匠心——记红星国厂技术革新中的普通工人群像》。
文章我们编辑部审阅过了,写得非常好!非常扎实!
真实、生动、有力量,完全契合我们当前宣传工人阶级主人翁精神的要求!”
阳光明只觉得一股巨大的喜悦猛地冲上头顶,几乎要冲破喉咙,但他强大的自制力瞬间将其压了下去。
他深吸一口气,声音保持着应有的沉稳和谦逊:“谢谢张编辑的肯定!这是我们红星厂广大工人同志共同努力的结果。”
“嗯,文章立意和内容都非常好,我们计划采用。”
张编辑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更为正式,“按照我们报社的规定,尤其是刊发这样有分量、歌颂工人阶级先进事迹的文章,在正式见报前,需要向作者所在单位进行政审确认。
我们需要你单位党组织或人事部门,在两天之内,出具一份关于作者阳光明同志政治面貌和现实表现的正式书面证明,电话确认后,需要邮寄到我们编辑部备案。”
“政审确认?”
阳光明的心微微一紧,但随即又放松下来。
他的履历清清白白,根正苗红,政审绝对没有问题。“好的,张编辑,我明白。我立刻向领导汇报,一定在两天之内将证明材料寄送贵社。”
“好,那就这样。期待你们的材料。再见。”
“再见,张编辑!谢谢您!”
放下电话,阳光明只觉得手心全是汗。
成了!
《工人日报》!国家级大报!
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竟然如此顺利!
巨大的喜悦如同潮水般冲刷着他,但他立刻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政审!两天时间!
他迅速整理了一下仪容,敲响了里间的门。
“进。”
阳光明推门进去,赵国栋正埋头在一份生产报表上,眉头紧锁。
“厂长,《工人日报》编辑部刚才来电话了!”阳光明的声音带着一丝压抑不住的激动,但依旧清晰平稳。
赵国栋猛地抬起头,锐利的目光如电般射来:“怎么说?”
“文章他们审阅通过了!计划采用!”
阳光明语速加快,“但是,编辑要求我们单位在两天之内,出具我的政审证明。
电话确认我的政治面貌和现实表现没问题,才能正式见报,书面证明材料要尽快寄出。”
“好!”
赵国栋猛地一拍桌子,发出“砰”的一声,脸上瞬间绽开毫不掩饰的惊喜和赞赏:
“好小子!干得漂亮!一上来就是国家级大报,头炮打得响!政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