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141.新住房,新邻居,焕然一新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石库门的天井里弥漫着不同寻常的兴奋气息。
张秀英早早起来,把昨晚特意多做的玉米面窝头蒸热,又熬了一锅稀得能照见人影的米汤粥。咸菜碟子摆在中间,这就是一家人的早饭了。
“快吃快吃!”张秀英不住地催促着,眼睛亮晶晶的,仿佛今天不是去看房,而是去领什么天大的奖赏。
她手里紧紧攥着那把黄铜钥匙,一夜都没松开过似的。
阳光明沉稳地喝着粥,心里也是暖流涌动。
阳光辉憨厚的脸上满是笑容,时不时逗弄着坐在小竹椅里的儿子壮壮。壮壮刚满一岁零三个月,正是对什么都好奇的时候,小手挥舞着去抓父亲递过来的小窝头块。
李桂细心地给壮壮喂着米汤,眼神却时不时瞟向婆婆手里的钥匙,带着掩饰不住的羡慕和期待。
阳永康则沉默地吃着,只是那惯常严肃的嘴角,今天也松弛了不少,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满足。
今天是个休息日。
阳永康和阳光辉所在的车间都轮休,李桂没工作在家带孩子,阳光明和张秀英也都不用加班。
家里的两辆宝贝自行车——一辆是阳光辉骑了多年的旧车,另一辆是街道补偿的新永久——被郑重地推了出来。
“明明,你带姆妈!”张秀英理所当然地安排着,把钥匙小心地揣进自己最结实的那件蓝布外套口袋里,还用手按了按。
她动作麻利地侧身坐到阳光明那辆“永久”的后座上。
“辉辉,你带上桂和壮壮。”阳永康发话了,声音不大,却带着一家之主的权威。
阳光辉应了一声,小心地把壮壮抱起来,让李桂先坐上车后座,再把壮壮递给她抱稳。
“阿爸,那你……”阳光明看向父亲。
“我走过去。”阳永康摆摆手,语气不容置疑,“没几脚路,活动活动筋骨。你们先骑过去,在家属区门口等我。”他习惯了脚踏实地,也习惯了把便利让给家人。
“哎,好嘞!”张秀英知道老头子的脾气,不再多说,拍了下儿子的背,“明明,走!”
两辆自行车一前一后,清脆的铃声划破了清晨石库门弄堂的宁静,载着一家人的喜悦,驶向新的希望。
阳光明骑得稳健,感受着身后母亲因为兴奋而微微前倾的身体。
阳光辉则骑得格外小心,生怕颠簸了抱着孩子的妻子。
家属区离石库门确实不远,比去红星国厂还要近些。骑自行车不过十来分钟,就到了那片熟悉的、由几栋灰扑扑筒子楼组成的区域。
阳光明和阳光辉在挂着“红星国厂家属区”牌子的门口停下,支好车。张秀英迫不及待地跳下车,踮着脚向来路张望。
“老头子走得慢点好,安全。”她嘴里念叨着,眼睛却亮得惊人。
李桂抱着壮壮站在一旁,也忍不住好奇地打量着眼前这几栋在晨光中矗立的楼房。三号楼,就是这里了。
等了一会儿,阳永康稳健的身影出现在路口。他步伐不快,却走得很有力,深蓝色的工装洗得有些发白,扣子一丝不苟地扣到最上面一颗。
“阿爸!”阳光明迎上去。
“嗯。”阳永康点点头,目光扫过家人兴奋的脸,最后落在三号楼二单元的入口,“走吧。”
一家人汇合,这才像一支正式的队伍,走进了二单元的楼道口。
楼道里光线有些昏暗,因为是休息日,不像平日上班时那般冷清,走廊里人来人往,打水、倒痰盂、生炉子准备早饭的,很是热闹。
张秀英立刻进入了状态。
她脸上挂着前所未有的、带着点矜持又掩不住得意的笑容,但凡看到眼熟的面孔,不管叫不叫得上名字,都热情地打着招呼:
“王师傅,早啊!买菜去啊?”
“哎哟,李大姐,今朝休息在家弄小囡啊?”
“张工,早!”
对方往往先是一愣,随即也露出笑容回应:
“张师傅?早啊!你们这一大家子……哦!是来看新房子的吧?”
保卫科的周大勇嗓门洪亮,他正从一楼的卫生间出来,一眼就认出了人群中的阳光明,“光明同志!恭喜恭喜啊!昨天就听说啦,二十六平米的大套间!了不得!真真了不得!”他竖着大拇指,由衷地赞叹。
“周大哥,早!谢谢,谢谢!”阳光明微笑着点头回应。
周大勇继续说道:“你现在的房子和我是对门,以后有什么事招呼一声,随叫随到!”
原来这位是以后的新邻居,阳光明的热情也真诚了几分,“那我先道声谢,以后肯定少不了麻烦周大哥。”
“张阿姨,恭喜你们家分到好房子!”一楼的一位抱着孩子的挡车女工小刘,温温柔柔地笑着道贺。
“秀英啊,好福气!儿子有本事!”一楼的一位姓孙的阿姨和张秀英认识,探出头,脸上堆着笑,眼神里却飞快地掠过一丝复杂,语气带着点酸溜溜的羡慕,“这房子空出来,多少人眼巴巴望着呢……”
“哪里哪里,都是厂里领导关心,政策好。”张秀英嘴上谦虚着,腰杆却挺得更直了,脸上的笑容像朵盛开的菊。
新邻居们羡慕的目光和话语,如同甘霖,让她从里到外都透着舒坦。
阳永康只是微微颔首,并不多言。
阳光辉憨厚地笑着,李桂则紧紧抱着壮壮,眼神在那些或真心或复杂的邻居脸上扫过,心里那份对小叔子的羡慕和对未来自家空间的盘算交织在一起。
一家人好不容易穿过满是审视目光的走廊,来到了二零三室的门口。
张秀英深吸一口气,从口袋里掏出那把被捂得温热的黄铜钥匙。她的手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钥匙插了好几次才对准锁孔。
“咔哒”一声轻响,门开了。
一股混合着灰尘和陈年生活气息的味道扑面而来。
阳光明率先推开门。
屋里果然如韦鸿宇所说,家具已经搬空,显得空荡荡的。
原本有十八平米的外间,南面隔出两个小隔间之后,北面剩余的空间仍然有七八平米大小。对于住惯了石库门的一家人来说,看上去还蛮宽敞的。
地面散落着一些废弃的杂物:几团油腻的纱,一个豁了口的搪瓷碗,几张发黄的旧报纸,还有几块看不出用途的碎木头。
两个小隔间的屋门敞开着,小隔间的窗户紧闭,玻璃上蒙着一层厚厚的灰垢,光线透进来显得有些昏暗。
但这丝毫影响不了一家子高涨的热情。大家鱼贯而入,好奇地打量着这个即将属于阳光明的“新家”。
“哎呀,这地面蛮平整的!”张秀英第一个走进去,用脚尖点了点水泥地。
“加了隔间,光线是差了点,等刷白了墙,再擦擦玻璃就好了。”李桂抱着壮壮,打量着四周。
阳永康则背着手,目光沉稳地扫视着整个空间的结构。阳光明领着大家,重点介绍外间那个前任留下的“大手笔”。
“姆妈,阿哥,阿嫂,你们看这里。”阳光明指着南侧的小隔间,“这就是韦科长说的,上一家大价钱隔出来的两个小隔间。”
众人目光聚焦过去。
南侧靠窗的那部分空间,用厚实的杉木板隔出了两个独立的小空间。每个隔间都装有一扇刷着绿漆的、略显粗糙但很结实的木门。
阳光明迈步走进一个小隔间。
里面空间确实不大,约莫只有五六个平米,长方形的空间,像个鸽子笼。
墙壁是原先刷过的白灰,已经泛黄发暗,有些地方还剥落了。
原本整个外间的大窗户,这个小隔间占了一半,空间虽小,但屋子里很亮堂。
“这个小隔间可以做个小书房,或者储藏室。”阳光明说道。
他又迈步走进另一个小隔间。两个小隔间的格局基本一样,都有原本外间的一半窗户采光,同样很亮堂。
“这个小隔间,以后可以放张小床,做个小卧室。”
“啧啧啧,原主真是会动脑筋!”张秀英看得连连点头,伸手摸了摸厚实的隔板,“这料子,这做工,两百块得值!省了多少事啊!明明,你以后讨了娘子,有了小囝,这地方派大用场了!”
李桂看着这两个小小的、却功能分明的隔间,心里的算盘拨得更响了。
这比一个光秃秃的大通间实用太多了!小叔子以后搬走,石库门家里空出来的地方……她仿佛已经看到给壮壮隔出小床的画面。
“里间呢?快看看里间!”张秀英迫不及待地往里走。
里间比整个外间小很多,只有八九平米,同样有一扇朝南的窗户,此刻也是灰蒙蒙的。
“这里放张大床,对面放一个衣柜,还能放下一张书桌,挺好的。”阳光明比划着。
“好!好!这格局顶顶好!”张秀英满意得不得了,“二十六平米,硬是隔出三个能住人的地方,还一点不显得挤破头!这上一家真是过日子的好人家!”
阳永康也微微颔首,目光里流露出认可。这房子的格局,确实远超他的预期,尤其是那两个实用的隔间。
“水房就在西面走廊中间,几步路!”阳光明指着门外,“公用厕所,一楼和三楼都有,也方便。”
正说着,门口传来脚步声和说话声。
对门的保卫员周大勇和他爱人杨嫂子,抱着他们几个月大的小儿子过来了。
周大勇嗓门敞亮:“光明!张阿姨!都进来啦?这屋子里的东西很早都搬空了,地方看着是不错!”
紧接着,西隔壁的技术员陈志清和他爱人小刘也抱着他们两岁多的儿子过来了。
陈志清有些腼腆地推了推眼镜:“光明,恭喜啊。这房子……格局挺特别的。”他显然也注意到了那两个隔间,带着技术员特有的观察眼神。
东隔壁的孙保全工和他爱人孙嫂也挤在门口往里看。
孙嫂怀里抱着三岁的小女儿,身后跟着他们十岁的大儿子和七岁的二儿子。
孙嫂眼睛滴溜溜地转,打量着空荡荡的房间:“哎哟,刷得雪雪白就好了!张师傅,你们人手够不够?要不要帮忙搭把手?我们家大小子也能干点活!”
张秀英心里明镜似的,一看孙嫂的做派,就猜测她是一个爱占小便宜、怕吃亏的人。
她立刻笑着婉拒:“谢谢了,也谢谢大家!不用不用!你们看看,我们一大家子人,老的老小的小,都来了!这点活,还不够我们分的呢!
就是缺几样家什,扫帚、簸箕、抹布、水桶,想跟邻居们借一借,用完马上还,保证干干净净!”
“这有啥!拿去拿去!”周大勇最爽快,“小杨,快去把我们家那新买的棕扫帚和铁皮簸箕拿来!”
“志清,我们家那个大搪瓷盆和抹布也拿来。”西隔壁的嫂子小刘也温柔地对丈夫说。
陈志清点点头,转身去拿。
孙嫂见不用出力气,只是借工具,也忙不迭地说:“我们家有个旧水桶,有点漏,你们要是不嫌弃……我这就去拿!”
很快,扫帚、簸箕、抹布、水桶、甚至还有一个旧脸盆,都借来了。
邻居们又热情地说了几句“有事招呼”之类的话,便各自回家忙活去了。
孙嫂临走还特意叮嘱了一句:“张师傅,那个水桶有点漏,你们用的时候小心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