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县知青办所在的街道,时间还早,机关单位还没到上班时间。阳光明也不着急,先在附近找了个早点摊子,和阳香梅一人吃了一碗豆腐脑和两根油条,填饱肚子。
等到八点钟,估摸着差不多了,两人才来到知青办门口。
这是一排红砖平房中的一间,门框上挂着白底黑字的牌子。门口放着几张长条椅,已经有三两个人在等着了。
阳光明示意阳香梅在长椅上稍坐,自己走到门口,深吸一口气,敲了敲门。
“请进。”里面传来一个中年男人的声音。
阳光明推门进去。办公室不大,靠墙放着几个文件柜,两张办公桌对着摆放。一个戴着眼镜、四十多岁的中年干部正拿着抹布擦桌子,另一个年轻些的女同志在整理文件。
“同志,您好。我想咨询一下知青工作调动和户口迁移的手续。”阳光明态度谦逊地开口。
中年干部抬起头,推了推眼镜,打量了他一下:“哪个公社的?什么情况?”
“靠山屯公社的知青,阳香梅。她在靠山屯小学担任民办教师,现在县医院同意接收她,想办理工作调动。”阳光明言简意赅地说明情况。
“县医院接收?”中年干部手上的动作停了一下,显然有些意外。县医院可是好单位,一般知青很难进去。“有接收证明吗?”
“目前还没有书面证明,但县医院骨科的霍主任亲口承诺,岗位已经预留了。我们想先来问问需要准备哪些材料,办好手续后,医院那边应该会出具正式的接收函。”阳光明解释道。
“霍主任?”中年干部沉吟了一下,似乎在回想是谁,态度明显认真了些,“哦霍振兴主任啊。他点头了,那应该问题不大。”
他放下抹布,坐回椅子上:“接收单位出具正式的接收函和工作安排证明,这是必须的,是第一位的。有了这个,我们这边才能启动审批程序。”
他拿出一张纸,一边说一边写:“你们需要准备的材料主要有:知青本人的调动申请、接收单位的接收函、原所在大队出具的同意调出证明、表现鉴定材料,还有户口本、粮食关系证明.”
他一口气说了七八样需要准备的材料。阳光明听得仔细,默默记下,又追问了几个细节,比如表现鉴定怎么写,大队证明需要盖什么章。
中年干部见他对程序很了解,问得也在点子上,解答得也颇为耐心。
最后,阳光明道谢:“太感谢您了,同志。我们这就回去准备材料。等县医院的正式接收函一到,就立刻过来办理。”
“嗯,材料准备齐全了送过来。符合政策规定的,我们尽快办。”中年干部点点头,又低头忙自己的事去了。
走出知青办,阳香梅立刻迎上来,紧张地问:“怎么样?问清楚了吗?”
阳光明脸上露出笑容:“问清楚了,流程虽然有点多,但都是按规定走,没什么特别的障碍。关键是咱们得先把县医院那边的正式接收手续办好,拿到接收函。”
“哦哦,那就好。”阳香梅松了口气。
“走,我们现在就去县医院找霍主任。”阳光明雷厉风行,带着二姐又赶往县医院。
来到医院骨科主任办公室,霍主任正在看病历。见到他们这么快就来了,霍主任有些意外,随即笑道:“怎么样?去知青办问清楚了?”
阳光明把询问到的情况详细说了一遍,最后说道:“霍主任,现在最关键的就是需要医院这边出具一个正式的接收函和工作安排证明。”
霍主任爽快地一摆手:“这个简单。我这就让人事科的同志过来一趟。”
他拿起桌上的内部电话,拨了个号码,简单说了几句。没过多久,一个三十多岁、穿着蓝色中山装、干部模样的男同志就过来了。
“霍主任,您找我?”
“小刘啊,这位是阳香梅同志,高中毕业,文化水平不错,人也细心踏实。
我跟院里说过了,安排她到我们科担任病历管理员。你给办一下接收手续,出具一个正式的接收函和工作安排证明。”霍主任直接吩咐道,语气带着科室负责人的权威。
那位刘同志显然已经提前得到过通知,没有任何疑问,笑着对阳香梅点点头:“好的,霍主任。阳香梅同志,请跟我到人事科办一下手续,填几张表。”
事情顺利得超乎想象。阳香梅激动地看了弟弟一眼,连忙跟着刘同志出去了。
霍主任对阳光明说道:“看,我说了吧,没那么复杂。院里人事这块,我打个招呼就行。
你们抓紧时间把其他材料备齐,送到知青办去审批。户口和粮食关系迁移,那边审批通过了,会给你们开介绍信,拿着去公安局和粮食局办理就行。”
“太感谢您了,霍主任!您真是帮我们解决大问题了!”阳光明再次诚挚道谢。
大约过了半个多小时,阳香梅回来了,手里拿着几张盖了红印章的表格和一份正式的文件。
她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红光,声音都有些发颤:“小弟,办好了!这是接收函和工作安排通知!刘同志说,等我户口关系转过来,就可以正式办入职了!”
阳光明接过文件仔细看了看,白纸黑字,公章清晰,心里也彻底踏实了。
再次向霍主任千恩万谢后,姐弟俩离开了医院。看看时间还早,阳光明决定一鼓作气,今天就把靠山屯大队的手续办下来。
两人又马不停蹄地赶回靠山屯。找到孙德贵和王元军,说明来意,并把县医院的接收函给他们看了。
孙德贵和王元军看着盖着县医院大红公章的接收函,惊讶得合不拢嘴。
这才两天功夫,阳光明竟然真把这事办成了!而且还是县医院这么好的单位!
两人对阳光明的能量和手段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惊讶过后,便是由衷的高兴。阳香梅在屯里教书认真,人又本分,他们也很喜欢这个姑娘。如今她能有个这么好的去处,两人自然也替她开心。
“好事!天大的好事!”孙德贵拍着大腿大笑,“香梅老师,你这可是跳出农门,端上铁饭碗了!以后又是城里人了!”
王元军也洪亮地笑道:“就是!以后咱们去县医院看病,还能找香梅同志走后门呢!”他的话,引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大队手续办得异常顺利。
孙德贵亲自执笔,给阳香梅写了一份高度赞扬的表现鉴定材料,盖上了大队部的公章。又开具了同意调出证明、粮食关系迁移证明等所有需要的文件。
王元军则忙着帮忙结算阳香梅今年的工分和口粮。一切都办理得又快又好。
拿着厚厚一沓盖着红印的材料,阳香梅感觉像做梦一样。仅仅一天时间,最重要的几步手续竟然都快办完了。
第二天,阳光明和阳香梅再次来到县知青办,将准备好的所有材料递交上去。那位中年干部仔细审核了材料,特别是看到县医院出具的正式接收函和霍主任的签名,效率很高地开始办理审批手续。
由于材料齐全,接收单位过硬,本人表现又好,调动理由充分,审批过程没有遇到任何阻碍。
第二天下午,调令和户口、粮食关系迁移介绍信就开出来了!
拿着这些宝贵的文件,姐弟俩几乎是小跑着去了县公安局和粮食局。虽然每个窗口都要排队,都要履行必要的手续,但因为有正规的介绍信和调令,过程非常顺利。
当阳香梅的户口簿上盖上了“迁出”章,又拿到新的准迁证和粮食关系转移证明时,她的手都在微微颤抖。
最后,他们回到县医院人事科,将落户证明和粮食关系转移证明交给刘同志备案,办理了最终的入职登记。
刘同志告诉他们,医院有集体宿舍,霍主任已经特意打过招呼,可以给阳香梅安排一间。
他带着他们去看了一下,是一排平房中的一间,面积不大,只有八九个平方,摆着一张单人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虽然简陋,但干净整洁,而且最重要的是——这是属于阳香梅自己的独立空间。
阳香梅看着这间小屋,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了下来。
这是喜悦的泪水,是告别过去的泪水,更是对新生活无限期盼的泪水。
短短两天时间,她的人生轨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作、户口、粮食关系、宿舍……所有进城的关键难题,竟然全部解决了!
阳光明看着二姐激动的样子,心里也充满了欣慰和成就感。
事情办得如此顺利,离不开霍主任的大力帮助,也离不开前期扎实的准备工作。
两人把新宿舍重新收拾了一下,下午赶回了靠山屯,一是取已经收拾好的行李,二是要向孙支书和王队长告别并致谢。
听到阳香梅连宿舍都安排好了,马上就要搬走,孙德贵和王元军更是感慨不已。
孙德贵当即表示:“搬家是大事,哪能让你们自己折腾。元军,你去安排一辆牛车,明天咱们一起送香梅老师去县城,也算咱们靠山屯送她一程。”
王元军大声答应:“好嘞!必须送!香梅老师可是从咱们靠山屯走出去的人才!”
第二天一早,王元军果然赶着一辆铺着干净麻袋的牛车来到了小学门口。孙德贵也早早过来了。阳香梅的行李不多,除了那个旧木箱,就是几床被褥和零星生活用品,一个牛车绰绰有余。
周老师和几个闻讯赶来的学生都来送行,孩子们拉着阳老师的手,依依不舍。
阳香梅看着自己教了不久的学生和呆了几年的地方,眼圈也红了,叮嘱孩子们一定要好好学习。
牛车缓缓驶出靠山屯,阳香梅坐在行李上,孙德贵和王元军在一旁走着相送。
一路上,遇到不少屯里的社员,得知阳香梅调去了县医院工作,都纷纷道贺,投来羡慕的目光。
到了县医院宿舍,大家七手八脚地把行李搬进小屋。看着阳香梅有了这么好的归宿,孙德贵和王元军都由衷地感到高兴。
安置妥当,阳光明再次提出要请两位村干部吃饭,还是以前常去的那家饭店。这次孙德贵和王元军没有推辞。
饭桌上,阳光明点了好几个硬菜,又要了白酒。
阳香梅以茶代酒,再次感谢孙支书和王队长这些年来的照顾。
孙德贵和王元军则感慨万分,前后不过一年时间,阳光耀病退回城,阳香梅又调进了县医院,姐弟俩都离开了靠山屯,这变化真是快。
他们真心为阳家姐弟感到高兴,同时也更觉阳光明这年轻人了不起。
酒足饭饱,告别之时,孙德贵握着阳光明的手,真诚地说道:“光明啊,以后出差来东北,一定再来靠山屯看看!咱们这穷山沟,永远欢迎你!”
王元军也拍着胸脯:“对!下次来,咱哥俩一定好好喝一顿!”
阳光明也动情地答应道:“一定!孙支书,王队长,保重!靠山屯有你们两位在,我还会去的!”
送走了两位淳朴热心的村干部,阳光明看着身旁脸上洋溢着幸福光彩的二姐,心中充满了踏实感。
他在招待所开了房间,把一些暂时用不着的行李从二姐的宿舍搬了过去,让她的小屋更宽敞些。
第二天,阳香梅早早起床,换上一身干净整洁的衣服,怀着激动又忐忑的心情,正式到县医院骨科报到,开始了她作为病历管理员的新工作。
霍主任安排了一个老资历的护士带她,工作确实如霍主任所说,主要是整理、归档、查找病历,需要的是细心和耐心,技术难度不大。
阳香梅很快就上手了,科室里的同事知道她是霍主任安排来的,对她都很和善。
下了班,阳光明拎着提前准备好的礼物——两斤进口巧克力、两包饼干、两斤大白兔奶和两瓶蜂蜜,和阳香梅再次来到霍主任家登门感谢。
霍主任的妻子赵阿姨提前得了信儿,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饭菜:红烧肉油光锃亮,家常炖鱼香气扑鼻,还有几个清炒时蔬,分量十足。
饭桌上气氛融洽如同家人。霍主任喝了两杯酒,话也多了起来,说起了他这几天打听到的关于罗兴邦父母的情况。
“兴邦他爸在县工业局工作,是副局长,也就是副科级干部。在你们大城市的人看来,级别不高,但在咱们这小县城,也算是个实权干部了。为人据说挺正派,工作能力也不错,风评挺好。”
“他妈妈在街道办,是个普通干部,没什么实权,但工作认真,为人也挺和气。没听说有什么不好的名声。”
霍主任顿了顿,夹了一筷子菜,继续说道:“总的来说,老两口在单位和街坊邻居间的口碑都还不错,是本分人家。至于生活里具体脾气性格怎么样,外人就不好打听了。但想来能培养出兴邦这样踏实的孩子,家庭氛围应该不会差。”
他像是想起什么,补充道:“哦,对了。兴邦是家里独子,上面还有四个姐姐,不过都已经出嫁了。就算哪个大姑姐有点小性子,出嫁了回娘家少,也影响不大。这一点你们应该也知道。”
阳光明和阳香梅仔细听着,不时点头。这些情况和他们之前了解的,以及从罗兴邦身上感受到的差不多,心里更加踏实了。
阳光明举杯敬霍主任:“霍主任,太感谢您了!不仅帮二姐解决了工作,连这些事都替我们想着、打听着。您这份恩情,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报答!”
霍主任摆摆手,爽朗一笑:“举手之劳,不说这些。看着你们年轻人好,我心里也高兴。香梅好好工作,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了。”
他又看向阳光明:“你和兴邦爸妈见面的事,定下来了吗?”
“还没,正准备这两天约个时间。”阳光明回答,“二姐工作落定了,见面谈婚事也更踏实。”
“对,是这么个理儿。”霍主任点头,“见面好好聊,我看应该是一门好亲事。”
这顿晚饭吃得很尽兴,直到夜色深沉,阳光明和阳香梅才告辞离开。
走在回医院宿舍的路上,夜风清凉,繁星满天。
阳香梅看着身边为自己奔波操劳的弟弟,心中充满了感激和幸福。
所有的大事似乎都已尘埃落定,工作、户口、宿舍都解决了,罗家父母的情况也打听清楚了,听起来是户本分人家。未来的路,仿佛已经清晰地展现在眼前,充满了光明和希望。
阳光明的心情也放松了许多。
此行的主要目的已经超额完成。接下来,就是和罗兴邦父母正式见个面,商定婚事的具体细节。如果一切顺利,他就可以放心地返回魔都,向父母汇报这个好消息了。
他看着东北清澈的夜空,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步伐也愈发轻快起来。
街灯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姐弟俩并肩而行,说着对未来的规划,笑声时不时飘散在夜风中。
把二姐送回医院宿舍,阳光明稍坐了片刻,就返回了招待所。
阳香梅则在宿舍里来回踱步,抚摸着自己的新工作证,仍然难以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
她推开窗户,望着县城的夜景,虽然比不上大城市的繁华,但比起靠山屯的漆黑一片,这里已经有了万家灯火的温暖。(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