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即便不了解具体產气量,但在温度確定能够满足发酵的低限度需求,以及这般大小的沼气池,可容纳粪源的量也不少以后。
李斌便可以將工程继续向下一步推进了。
“来人记一下,赏这位师傅五两银子,回衙支取。接下来的筑池工作,由你主持。工料方面,不必节省,內夯黄土、衬糯米灰浆、铺青砖后,再加覆桐硬木。”
“眼前这四口井,本就是实验所用,一切物料,本县敞开供应,毋得浪费。”
“这边先开工做著,待尔等筑好这沼气井以后,本官再带尔等进行下一步。对了,可有师傅,曾去过四川轮班?”
“回大老爷,小人去过。”
眼看著李斌说赏就赏,此时再次发问时,大匠们都坐不住了。
有去过四川轮班经歷的匠人立马出班回应,脸上洋溢著雀跃。
“你去过四川,可曾见过那盐工的引火製盐之术?”
“啊?这...回大老爷,小人没见过。”
出班回答的匠人,脸上的喜悦瞬间僵住。便是李斌,此时也宛如被人当头泼了盆冷水。
不过想想也正常,现实哪有那么幸运的事?
总不能自己想要什么,身边就能冒出掌握著相应技术的人才吧?!
而之所以李斌会问四川井盐,这一看似和沼气毫不相干的事情、技术。原因也很简单,单论气体的输送技术,在当下,没人会比四川那帮熬井盐的工匠更熟悉了!
早在《汉书》中,就有四川“有火井,可煮盐”的记载了,在明代,四川井盐製作,更是形成了一套区別於两淮、河东常用的晒盐、煮盐工艺。
当然,严格说起来,四川的井盐製作依然用的是煮盐法。但他们不烧木炭、木柴,而是系统性的使用了所谓“火井”供能。
在后来的《天工开物》中就有写:“以长竹剖开去节,合缝漆布,一头插入井底,其上曲接,以口紧对釜脐,注滷水釜中,只见火意烘烘,水即滚沸。”
纵是如今,《天工开物》的作者还没出生,但相关技术的只言片语,亦被李斌从户部来往文牘中获悉。若李斌猜测不错,那“火井”,就是后世的天然气!
在仔细研究过相关文牘后,李斌能够確信:这帮四川盐工,早就掌握了以竹管,从地下抽出天然气,再点燃天然气,用以生火煮盐的技术了。
若是有四川盐工的技术支持,沼气供能的剩下两个环节:如何引气,以及如何点火,大概率也能被解决。至此,沼气发火的技术路线,全面贯通。
而协调四川盐工赴京支援的移文,李斌早在前天,便送交去了顺天府。算算时日,今天宛平县求调四川盐工的函件应该已从通政司发出。
接下来,李斌只需要慢慢等待四川盐工的到来。
在这样一个,完全不重视工匠技艺的时代。四川布政司大概率不会拒绝宛平县所请。
接下来,在等待四川盐工到京的时间里。
李斌要做的就只有安全方面的测试了!
四口沼气井,每口间隔一公里修筑,目的便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