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聊聊歷史上的莽达和莽白
写这一段莽白(pyemin)与莽达(pindalemin)兄弟的故事时,我翻查了许多中外资料,才勉强拼凑出一个模糊的轮廓。
因为不通缅语,而且翻译软体也不怎么好使一一而且缅甸的史料,远比“魔法晋书”还要玄幻一一所以只能反覆对照国內多方的史料和欧洲传教士的记录,
增刪改查,试图还原那段歷史的质地。
所以如果有误,还请各位多见谅。
但有一点可以確定,莽白確实曾经发动过宫廷政变;政变前的一段时间,缅甸也確有关於“两王爭权”的流言语。
所以,在小说的设定里,我乾脆让主角陈安成了这些流言的推手一一如果歷史里本有暗流,那陈安就让它变成滔天巨浪,並且指向想要的人。
至於中国史料对这段歷史的敘述,普遍都说因为吴三桂索要永历,莽达不肯交出,触怒满清,被眾臣推翻,莽白才得以上位,最后將莽达一家沉江。
但这种说法其实经不起推敲。
首先,莽达对永历並无好感,手里著人,既不交给清军,也不肯放给李定国。他到底图什么?
如果真想成就南明再起、沾点“从龙之功”、甚至是窃取天命,他理应把永历当作座上宾,而不是屡屡羞辱、百般防备。
反过来说,若真想投靠清廷,他根本不会费心收留永历,更不可能容他留在缅甸那么久。
由此在我的设定中,莽达的性格更多是一种自负和犹豫並存,他有著缅人的自大,却也容易听信他人、逃避做出决断。
歷史上,东吁王朝的国运也是在他手上开始走向崩坏与衰落。
反观莽白,许多记载中,他仿佛只是“不得已”才发动政变。
可握兵自重的王弟,真要是被逼无奈,怎么会下狠手將兄长一家沉江?再联想到后来的“咒水之难”,其实不难看出,他本就是个手段狠辣的人物。
和莽达相比,莽白的行为更有內在逻辑,但也仅仅是有逻辑而已。
再而且莽达也曾派遣使者来到云南,和清廷委任坐镇云南的吴三桂取得联繫,商议关於处理南明残部的相关问题。
所以在故事中,陈安提前引爆了莽白与莽达派系间的矛盾,让政变提前数月发生,和李定国的锡箔江大战放到了一起。
而正是因为提前发生,政变双方的实力对比还没有过於悬殊,这样南明就有了可乘之机。
关於东南亚的这群酋长们,与欧洲相比,思路上我有意地“降智”了一些。
但即便如此,或许相比歷史上的真实人物,可能书里的他们还要聪明一点。
顺带提一嘴庞天寿,重读这位大太监的生平时,我也生出了一些新的想法。
他或许不像后世所说的那样奸侯一一或许是认为孙可望比朱由榔更有承担社稷的胆识和手腕,在这非常之时,更能匡扶汉家江山。
但他晚年做的其他事,確实没法洗,
这一点可能在小说后续有所体现,毕竟主角出身庞天寿门下,多少出於未来的政治目的也得洗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