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5月9日,上午九点。红星中学招生办公室里,十个人围坐在长桌前,討论推荐上工农兵大学名额的事情。
办公室里烟雾繚绕,几个抽菸的老师手里夹著大前门香菸,搪瓷茶缸子里泡著浓茶。墙上掛著毛主席像和各种標语,整个氛围显得严肃而紧张。
校长王启明是个五十多岁的知识分子,戴著一副黑框眼镜,脸上写满了严肃。他看了看手中的材料,缓缓开口:
“同志们,今年的推荐名额基本都確定了。清华北大一个名额,其他重点大学三个名额,普通大学十二个名额。“
副校长朱大明却摇摇头,脸色有些难看:“老王,我昨天遇到点麻烦事。张楠找到我,希望学校推荐他进入清北大学。“
张楠是学校里的有名人物,在全校师生中都有些名气。这个学生有八个姐姐,整天穿著打满补丁的蓝色中山装,鞋子也是补了又补的解放鞋。他逢人便说自己家穷,母亲在街道办扫大街,月收入三十块,父亲据说臥病在床需要人照顾。
张楠的学习成绩能排全校前十,但这人有些神经兮兮的,总是喜欢在同学面前哭穷诉苦。有时候上课时会突然站起来,大声说自己代表贫下中农,要为劳动人民爭取权利。
校长王启明皱了皱眉:“学校只有一个清北名额,已经內定给了柳新。这事没什么好商量的,柳新的成绩和品德都是全校最好的。“
教务主任老李点点头:“就算有好几个名额,也轮不到张楠。柳新三年来成绩一直是全校第一,而且品德也好,从来不惹事。张楠虽然成绩不错,但性格有问题。“
年轻的语文老师小张也表態:“柳新写的作文经常被当作范文,文笔和思想都很成熟。张楠的作文总是在诉苦,內容单调。“
副校长朱大明脸色更加难看,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支烟点上:“张楠用三代贫农的身份说事,给我扣大帽子,说学校不重视工农兵学员。而且他所在的红星街道办也来人了,希望学校考虑给张楠这个名额。“
王启明听了这话,气得啪地一声把茶缸子放在桌上:“用贫农身份说事,这太过分了!学校应该拿成绩和品德说话,柳新完全配得上这个名额!“
王启明心想,这个张楠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凭什么因为出身就要抢別人的名额?如果都按出身来分配,那还要考试干什么?
招生部洪主任在一旁小心翼翼地说道:“张楠虽然成绩不是最拔尖的,但也能排进前十,而且他家確实困难。在当前形势下,確实要考虑工农兵成分。“
年轻的数学老师小刘立刻反对:“洪主任,难道穷就是道理吗?那我们还要成绩干什么?还要品德考评干什么?按这个逻辑,以后是不是成绩最差的人反而最有资格上大学?“
化学老师老赵也皱著眉头:“我教张楠的化学课,这孩子上课经常走神,实验报告也写得乱七八糟。让他上清北,对得起那些真正努力学习的学生吗?“
副校长朱大明心里很纠结。他知道给张楠名额对柳新不公平,但又担心坚持给柳新,会有人藉此攻击自己。几年前他就因为类似的事情遭过罪,被说成是走白专道路,在全校大会上被批判了好几次。
朱大明心想,现在这个时候,稍有不慎就会被人抓住把柄。自己还有几年就退休了,可不想再经歷那种痛苦。家里老婆孩子都指著自己这份工作呢。
“同志们,我们要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朱大明深吸一口烟,缓缓说道,“我们学校是劳动人民的学校,推荐工农兵大学,张楠的出身更合適。而柳新这样的人才,到哪里都是金子,不去清北也能发光发热。“
王启明听了这话,脸色铁青,眼镜片后的眼睛里闪著愤怒的光芒:“朱副校长,这对柳新太不公平了!他凭什么要为別人的出身让路?难道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搞的吗?“
物理老师老吴也站出来支持王启明:“我赞成王校长的意见。柳新的物理成绩从来没下过九十分,实验操作也是最规范的。让这样的学生为別人让路,我心里过不去。“
英语老师小王也点头:“柳新的英语水平已经超过高中要求了,他自学能力很强。这样的人才不去清北,真是浪费了。“
“要不我们投票决定吧。“朱大明提议道,“少数服从多数,这样公平一些。“
“不行!“王启明坚决反对,声音都提高了八度,“这种方法太草率了,对柳新不公平。柳新高中三年品学兼优,各科成绩都是第一,如果因为支持张楠的人多就白白送出名额,那还有什么公理可言?“
体育老师老马在一旁说道:“柳新的体育成绩也很好,长跑能跑进全校前三。张楠体质很差,经常请假不上体育课。“
朱大明嘆了一口气,烟雾从他鼻孔里喷出来:“老王,现在是敏感时期,由不得我们不多考虑啊。上面的风向你也知道,突出政治是第一位的。“
王启明拍著桌子站起来:“学校是做学问的地方,培养人才的地方!只有柳新有资格上清北!如果我们连最基本的教育公平都不能坚持,还当什么人民教师?“
朱大明压低声音,凑近王启明:“你忘了前几年发生的事了?万一有人拿这个做文章,说我们学校不重视工农兵学员,偏向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学生,那我们俩都要倒霉。“
王启明心里一紧,他確实记得前几年的一些事情。有些坚持学术標准的老师被批判,有些校长因为类似问题被撤职。但他还是坚持自己的原则。
王启明心想,如果连教育公平都不能坚持,那这个校长还有什么意义?如果优秀的学生都不能得到应有的机会,这个国家的未来在哪里?
屋里的气氛变得非常紧张,大家都能感受到两位校领导之间的严重分歧。有些老师低著头不敢说话,有些则在心里站队。
洪主任试图调和气氛:“要不我们再仔细討论討论?听听各方面的意见?“
小刘义愤填膺地说:“还討论什么?柳新的成绩摆在那里,三年来从未下过年级第一,凭什么要让出名额?这不是明摆著欺负人吗?“
歷史老师老孙也表態:“我支持王校长的意见。教育不能搞出身论,不能搞政治掛帅。成绩好品德好的学生就应该得到最好的教育机会。“
但也有人支持朱副校长的观点。总务主任老钱说道:“在这个特殊时期,確实要多考虑政治因素。万一上面追究下来,我们谁也担不起责任。“
会计老刘也点头:“张楠虽然成绩比柳新差一些,但也不算太差。而且他的出身確实更符合当前的政策导向。“
朱大明看著分化的局面,心里更加纠结。他点了一支新烟,深深吸了一口。
朱大明心想,如果坚持给柳新名额,万一张楠那边闹起来,说学校歧视工农兵学员,偏向知识分子,那自己就完蛋了。但看王启明这么坚持,自己也不好直接否决。
王启明的態度却越来越坚决,他走到窗前,看著外面的校园:“同志们,我再说一遍。柳新是我们学校最优秀的学生,这个名额非他莫属。任何人都不能因为出身问题剥夺他应得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