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休假完后,李梟也就回到了卫星研究所。
“李工。”,进入到会议室,在会议室內,已经坐满了人,之前李梟已经提前通知过,今天就要进行正式的討论会。
这也让眾人一个个都打起了精神,见到李梟走进来,都站了起来打招呼道。
李梟也是点了点头,直接走到了最前面,把封面上写有“地球同步卫星技术体系方案” 的技术书放在了桌面上。
距离李梟比较近的几人,看到封面上的几个字就是一愣,一个人不由道:“李工,您,这、这是已经做出了同步卫星的方案。”。
对方也是研究所的一位老人,知道李梟厉害,但这一次竟然这么快就有了同步卫星的方案,也是让他吃了一惊。
这话一出,会议室內也顿时安静了几分,安静到就连炉子里柴火 “噼啪” 爆裂的声都听得清清楚楚,眾人都齐刷刷的看向了最前面桌子上的那一本书,有些好奇,有些不敢置信。
见此李梟也是道:“有了一些想法,大家看看一起討论討论。”。
这个年代复印技术还没那么发达,根本就没有国產的机子,李梟也就只列印了五份方案书,几个人一组,让他们传著看。
等到看到李梟写的技术书,以及上面提出的技术难点,以及要攻克的方向,一个个也都是激动了起来。
其中一个材料、结构方面专家道:“竟然还能这样设计,之前我们的设计用的都是实心铝板,如果换成『蜂窝夹层结构』的话,重量至少能减去一半,还能抗衝击 ,就是这复合材料的研究要好好琢磨琢磨。”。
“这个我最近对此研究了一些,m帝好像就是採用了玻璃纤维缠绕壳体,这种壳体能较钢质壳体重量减少27%至50%,我认为我们可以对这一项技术进行攻克,
然后採用三重结构,也就是铝、玻璃纤维蜂窝、铝用於製造,这种强度不会比东方红卫星一號上的钢质壳体弱,但重量却会减少至少20%以上。”。
对於这人的所说,眾人都点了点头,不过另外一名专家也是开口道:“除了这种材料以外,还有一种材料可以试试,那就是基碳纤维,我老师已经开始研究这一项技术,只不过现在原丝质量不稳定、碳化设备不能国產,只能依赖进口,如果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这一项技术绝对能有一个很大的突破,能够量產。”。
这人说完,又一材料方面的教授道:“还有陶瓷基复合材料,这我一朋友也开始了研究,只不过现在还处於实验室阶段,如果这一项技术能有突破的话,又是一个选择。”。
在几个材料学方面的专家討论的时候,在旁边能源小组的人也在討论,“李工,您提的『三结砷化鎵电池』和『鋰电池』,俺们想都不敢想啊!现在卫星用的锌银电池,跟个『短命鬼』似的,充放电五十次就漏液,上次『东方红一號卫星的测试,可把我们嚇了一跳,
您说的砷化鎵电池,转化率能到30%?俺们现在晒一天才 10% 的转化率,还得用玻璃盖著怕碎,还有鋰电池,竟然能有15年的寿命,
还能在-40度工作,这要是实现了,那我们科可有要遥遥领先了,只不过三结砷化鎵电池板技术我们还有思路,但鋰电池,这个我们完全没有思路啊?”。
这个李梟之前也是忽略了这一点,想了想道:“那就研究镍鎘电池,镍鎘电池性能也不错,虽然体积能量密度低,但这种电池却是更稳定,能够在-40c至+60c稳定工作,过充过放也不易热失控,稳定性高。”。
虽然后世鋰电池经常用在卫星上,更是能够为卫星提供高效、稳定的能源支持,满足其长期在轨运行需求。
但后世的鋰电池,已经经过了多少代的技术更迭,已经属於第三代技术,无论是安全性还是可靠性,都不是现在的鋰电池能比的,相比之下,还不如用镍鎘电池更稳定。
这个时候热控组的组长也凑了过来道:“李工,咱们现在的热控用的是高辐射有机涂层,但这种涂层短时间用还可以,根据我们之前的试验,这种涂层在长期高温下很容易分解,根本无法满足同步轨道卫星的高可靠性需求。
不仅如此,有机材料在真空环境中释放挥发性物质,还可能污染光学仪器或太阳能电池,这一次我们同步卫星的使用寿命设定的是在10年以上,肯定不行,
您说的这个被动+主动热控,用热管+osr+玻璃二次表面镜的组合,来实现热控,到是一个方法,只不过有些地方我们討论了一下还是不太明白,你能不能给我们讲讲?”。
这个方法李梟也是照搬的国內同步卫星上的热控技术,也就到了热控小组,直接讲了起来。
所谓的热管就是利用工质也就是氨、水之类的相变循环实现热量传递,把热管內部抽真空然后充入工质,这样一来蒸发段吸收热量后就能使工质汽化,蒸汽通过绝热段传输至冷凝段,在释放潜热后液化回流,这样一来就能形成闭式循环。
要知道这种方法热能力是铜的200倍以上,能够快速在极小温差下平衡温度。
osr,就是光学太阳反射镜,这种材料具有抗高能粒子辐照、耐高低温衝击,然后在弄上一次反射层,比如镀铝或镀银薄膜,这样就够至少反射90%以上的阳光並高效辐射热量。
至於玻璃二次表面镜也是一种热控材料,不过osr主要用於卫星外表面,玻璃二次表面镜除了用在外部,还能用在內部,属於多层防御。
等到李梟讲解完,热控组组长也立刻明白了是什么意思,不由道:“李工,你这一台组合设计太好了,只要能够弄出来,热控系统肯定能超过东方红一號。”。
看著李梟写的那些资料,眾人你一句我一句,热闹的討论著,往往一个人说出一个方案后,眾人就开始分析究竟能不能製造出来,无论能不能,其他人有其他想法,也都会讲述来在討论,然后在进行匯总。
最后和更多的专业人士討论,看看那个方案是最优解。
见到这样的一幕,李梟心中也是充满了信心,如果前世是摸著石头过河,
这一世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有了这些满怀热情的工程师,有了这套成熟的技术方案,
研究起来也將会更顺利,会省掉很多时间。
毕竟一项科研项目,想要找准研究的方向可没那么容易,会浪费很多时间,甚至有时候几项研究会同时进行,
看看那样项技术道路是对的,但那样也会浪费不少人力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