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惊讶:“这么高吗?”
何华笑道:“你可以对比我的第一部作品便知道了。”
记者想了想还真是,他们俩还真相似:
郭靖明是作家转导演,何华也是啊,不过他当时多了个编剧的身份,已经出品过好多优质电视剧了,有基础,这一点倒是比郭靖明强一些。
其他的,《那些年》还真不如郭靖明的《小时代》。
比原作,《小时代》的名气可比《那些年》高多了,这一系列的销量可以说是《那些年》的十几倍还多,而且这还是《那些年》书籍有电影的加持销量增加的结果。
比环境,今年的电影市场明显呈现井喷之势,才年中就已经出现了一部十亿,好几部3、5亿的作品了,对比《那些年》2010年的环境已经好了很多。
再加上郭靖明的人气,这电影成绩指定要比《那些年》高。
“那你为什么刚才还”记者没说清楚,不过大家也都明白,不就是问刚才为什么还要呛郭靖明嘛。
何华也很认真:“票房高却不代表作品好,就像《富春山居图》,如果市场都是这样的作品赚钱,那对未来的影响是很不好的,因为这种东西很容易复制、模式化”
一旁的陆阳和徐征点点头,很认同何华的观点。
“哪儿的点子不要命了,跑这儿来撒野。”
邓佳佳举刀向前,身子侧立,眼神阴冷的看着前方出现的三人问道。
王千原、朱亚文、黄宣一句话没说,只是摘下身上的披风,让院内的众人看到他们身上的服饰。
‘飞鱼服’院内众人不出声,却都是互相看看,显然有些惊慌。
唯有邓佳佳刀柄握紧,眉头紧皱。
只有屏幕光亮照射的诺大影厅内,零零星星的坐着八九个人,有的两两一起,有的则孤零零一个,看着甚是可怜。
不过张峰不觉得,相反他觉得很爽,坐在角落里边看电影,边吃着自己准备的零食饮料,还没什么人打搅,尤其是看到屏幕上同样昏暗的灯光下王千原、朱亚文、黄宣兄弟三人脱掉身上的黑色披风,飞鱼服上的绣片随着披风的滑落显现出来,三人从容而立,那一刻更加热血沸腾,更加爽了。
张峰今年大二,非常喜欢看电影,尤其是武侠电影、动作电影。他知道电影要在影院看才更有感觉,只是他没有对象,很多时候一个人跑去影院看电影会很尴尬,特别是被几对情侣夹在一起的时候,又烦又讨厌。
后来他研究出来了,干脆早上去,影院10点开门,通常那个时间没什么人去看电影,买那个点的票就相当于包了场。
既能安静的看电影,还想做什么都没人打扰,想坐哪就坐哪,所以他通常会带几包零食过来,边吃边看,就当吃午饭了。
不过今天这场人明显有点多,想到电影在网上的热度和高分评论,又好像能够理解。
张峰就是看网上评论不错,赶紧趁着周末休息跑出来看的,这一看果然没让他失望。
动作、武打镜头让他看的很爽,故事本身讲的也很清楚,起承转合堪称娴熟,至少到目前为止他没有发现什么漏洞,演员的表演也是加分项,从主角到配角,每一个都很到位。
这票价的很值!甚至他都觉得现在网友在豆瓣上给的8.5分有点低了,至少在8.8分之上。
说8.8分是太有主观影响了,何华觉得最后稳定在8分以上,电影就算是成功。
《绣春刀》的拍摄制作他虽然没去看,但在剧本创作过程中他也给到了陆阳等人很多建议:
比如周妙彤的人设塑造过于单薄,以至于原作到最后,仇恨都拉到了这个无辜的女人身上,不少评论都是骂这个角色或是感叹一句‘红颜祸水’,导致故事主题有些偏差。
还有最后主题的升华“如今国家内忧外患,风雨飘摇,都是因为有你这样的人。”
台词很好,但确实没有必要。
把主题升华到国家大义,但故事却是小人物在体制中的飘摇和无奈,这直接导致故事最后有些拖拉,甚至显得虎头蛇尾。
最后陆阳他们也把何华的建议听了进去,统一了一下主题,删减部分内容,把多余的篇幅放在周妙彤的身上。
所以现在新版就比原来的电影口碑好了许多。
再加上同期电影的衬托,电影的评分就略显虚高。
同期上映的《超人:钢铁之躯》,不少观众看完后调侃:“这三观也太正了吧,别管是不是地球人,我们都要保护它,哪怕家人来了也不行,干死他们。”
电影前半段各种冗长拖沓,后半段使劲打砸炸,毫无节制的使用特效,看完后何华只能说豆瓣果然都是美分,就这都能拿到7.8分,他瞬间感觉《绣春刀》的8.5分很合理。
转过天李连结、闻章的《不二神探》上映,电影是全港台制作,导演编剧幕后等等都是清一色的港台班底。
然后一出来也是全网骂声一片,电影完全就是糊弄愚弄观众,网友评论:
“跟《富春山居图》也没差多少。”
“没有看点就是它最大的看点。”
“给你60块钱票钱,以后别在内地上映了,恶心死人了!”
一周后《小时代》也来袭,《绣春刀》真是一枝独秀啊。
6月21号,电影上映的第二天,票房增加了近一倍,入账8800万。
6月24号下午,《绣春刀》微博官方账号上发表喜讯:
截至下午5点以前,《绣春刀》票房已过三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