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步步长1.5米,接近他正常的途中跑步长。
第四步步长1.6米,完全进入加速节奏。
……
这阶梯式放大,避免了“突然大步导致的肌肉拉伤”。
因为2011年冬训时他曾因急於放大步长崴过脚,后来苏神和兰迪教练组用“標记线训练法”,在跑道上贴不同距离的標记,让他按標记逐步放大步长,最终练出了这套“安全加速”的步长节奏。
因此所有的东西都是在改变中前进。
包括握棒適应的“手指微调”。
也就是接棒后张培猛的握棒方式需要从“接棒时的三指扣握”转为“途中跑的全掌握握”。这个调整藏在跑步的间隙里——
第一步落地时,他的无名指悄悄勾住棒体下方。
第二步落地时,小指顺势贴在棒体侧面。
第三步落地时,五指已完全握住棒体,拇指压在上方。
整个过程没影响摆臂节奏,甚至没人察觉到他在调整。
接棒时张培猛的右臂因后伸摆幅较小,左臂摆幅正常,这种不对称可能导致身体侧向晃动,毕竟他是第二棒,这一棒是大直道。
这种摆臂模式就很不合適。
兰迪给他的调整办法是“左臂主动收窄摆幅”。
接棒后第一步左臂摆至胸前时,幅度比平时小5厘米,与右臂摆幅差从15厘米减至10厘米。
第二步左臂摆幅恢復正常,同时右臂摆幅增大5厘米,摆幅差缩至5厘米。
第三步双臂完全对称摆臂,右臂摆至前上方时肘部与肩同高,左臂摆至后方时肘部与腰同高。
……
就是这样抠细节才能够精益求精。
因此张培猛和劳逸的交接。
可以说是非常的流畅。
即便是小日子那边的曰式上挑,也不会比他们这一个要强多少。
而且这个的好处是稳定性更高。
不会像小日子那样在赌概率。
按理来说这一波应该要拉开不少的差距,起码要把刚刚第一棒落后的一米多差距瞬间吃掉。
或者说,这一波调整,一路反超都不是不可能。
事实上呢。
张培猛这里的交接的確是,一口气吃掉了一大截,把劳逸第一棒的差距几乎都缩小。
但是。
没有超过去。
也就是说。
张培猛在这里,的確是依靠交接。
吃掉了一米多的差距,但是……
远远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
尤其是做了这种调整后才拿到这样的效果,很不可思议。
也难怪袁郭强和余位力会这个表情。
因为他们原本想像的效果,是这里瞬间秒过去。
但这种效果。
並没有出现。
外界看起来,似乎种家接力队,依旧是神勇无比,瞬间吃掉差距。
但队內的这些人却对於这个效果表示很不满。
也很不解。
幸亏交接的流畅度还会影响张培猛衝出去加速的速度。
这样一下,他的加速度也会更流畅,才勉强做到了反超。
可是原本的设计是,一个交接,就应该反超过去。
再利用加速拉开差距,儘量填补掉张培猛和布雷克硬实力的差距。
毕竟人家的第二棒是布雷克呀。
今年同样是六巨头之一的人啊。
张培猛猛即便是取得了突破。
又怎么可能在纯跑动上可以击溃布雷克?
而且布雷克这种跑法耐力极强。
他可是200米的速耐第一人。
也就是说在高速的奔跑下,他持续的时间,会比普通在这个段位的人,还要更快。
不要忘记了,他曾经也是天下最强的五个极速之一,而且他还具备在高速上强力保持速度的能力,掉速很少。
这样的人在接力上会比同样成绩的巨头跑得更快。
因为接力可以让他的优点更加放大。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袁郭强忍不住瞟了一眼旁边的兰迪。
却发现兰迪此刻的表情也有些惊讶。
这其实是因为。
牙买加的交接。
已经和之前完全不同。
他以前可能是能进决赛的队伍里面,或者是整个接力的队伍里面交接能力最差的队伍。
算是歷史最差的交接队伍。
在这一点上美国队都比他更好一点,最低纪录交接的好成绩全是牙买加创造。
所以之前牙买加根本就没有爆发出他们真正该爆发的水平。
而落在低谷的好处就是你隨便进步一点。
隨便努力一点。
隨便好好练一练。
都能够提高一大截。
这一点就没几个人能做到。
歷史级別的强队里面只有美国队和牙买加队有这个能力。
牙买加这一次在米尔斯將近两个月的训练下,不说一下子就变成交接强队,起码不在垫底,已经在各方棒交接上……
趋於平均水平。
就比如刚刚这一棒。
米尔斯让卡特和布雷克做的交接,虽然是普通的交接方式,
甚至连下压和上挑都不是。
就是普通的立棒。
这么做,主要是米尔斯不想给他们太多的压力,在最短的时间內他要出最好的效果。
这样才能堵得住这些人的嘴。
毕竟还有不少人想坐这个位置。
他必须要接手的第一年就出成绩。
所以採取这种最简单的方式是最好的,不要做太多改变。
交接前3秒,他让卡特做“弯道收尾控制术”。
卡特进入下弯道阶段时,速度已突破10.1米/秒,但比巔峰期的博尔特仍慢不少——可他的技术价值恰恰在於“速度与控制的平衡”。
此时赛道的倾斜度从弧顶的4度降至2度,离心力隨弯道曲率减小而减弱,他需要在3秒內完成“身体回正+步频稳定+递棒预备”的三重转换,这比单纯冲速度更考验肌肉协同能力。
对比张培猛,在苏神的指导下做的是下压式的协同发力。卡特这边在米尔斯的指导下做的是最基础的立棒式渐进发力。
也就是弯道跑时卡特的躯干与地面呈65度倾斜,左肩比右肩低12厘米。
这种姿態靠左侧腹斜肌的持续收缩维持。
进入下弯道后,他没有突然挺直身体,而是通过“三步调整法”逐步回正:
第一步右脚落地时左侧腹斜肌收缩力度减弱15%,左肩抬高3厘米。
第二步左脚落地时背阔肌发力向上提拉左肩,倾斜角度降至63度。
第三步右脚再次落地时双侧腹直肌同时收紧,像“钢箍”一样固定躯干,最终在踏入交接区前將倾斜度稳定在60度。
这种渐进式调整让重心偏移量从8厘米减至3厘米,避免因突然回正导致的身体晃动。
接下来採取步频与步长的“动態平衡”!
以往卡特下弯道后,他很容易面临一个矛盾:
即是步频过快会缩短递棒准备时间。
过慢则损失速度。
米尔斯给他的解决方案就藏在小腿折迭动作里。
只见他弯道时小腿后摆折迭角度是45度,下弯道时增至50度。
折迭幅度增大能减少摆动腿的转动惯量。
让步频在不增加肌肉负荷的前提下保持稳定。同时他的步长使用“蹬地后蹬角度的微调”:
也就是髖关节后伸角度从直道时的175度减至173度。
既避免步长过大导致落地不稳,又保证每步推进力不下降。
看到布雷克开始预跑,卡特立刻按照米尔斯的说法,弯道跑时他双手握棒拇指在前,四指在后,棒体与地面平行。
进入下弯道后,他的右手悄悄做到:
手腕向內旋转5度,让棒体前端微微向上翘起。
此时他的右臂摆幅比左臂小8厘米。
刻意减少多余摆动。
將能量集中到下肢蹬地和手部控制上。
然后是布雷克听觉预判的“步声频率分析”。
然后採取视觉定位的“標线校准”。
启动第一步做“微步幅策略”。
他的脚掌落地时前掌先接触地面,踝关节缓衝角度15度,比直道启动时大5度
增大缓衝能吸收启动瞬间的衝击力,让身体保持稳定姿態迎接递棒。
此时他的右手已向后伸展,手臂与躯干呈170度,掌心朝左,拇指朝下,形成一个“稳定的接棒平面”。
砰砰砰砰砰。
当两个人距离继续缩小。
卡特的右臂开始向前推送时,肘部先向內收再向前伸,形成一个“弧形轨跡”。
这个动作不是隨意的,而是为了让棒体前端比后端高2厘米,刚好对准布雷克“掌心微仰”的接棒手型。
此时他的右手腕保持3度向上倾斜,避免棒体水平推送导致“卡棒”。
同时布雷克的右手做了个“主动迎棒”动作:手腕向上翻起5度,掌心与棒体的夹角从90度减至85度,接触面积从70%增至90%。
这种“递棒主动调整+接棒主动迎合”的配合,让棒体在接触前就已处於“最佳对接姿態”。
当棒体前端触碰到布雷克的掌心时,两人的指尖同时產生“压力感知”。
卡特的食指和中指能通过皮肤触觉判断棒体与布雷克手掌的接触位置。
如果接触点偏左,他会微调手腕向右送0.5厘米。
如果偏右则向左调整。
这个力度刚好能固定棒体,又不会因过紧导致卡特无法鬆手。
在確认布雷克手指扣紧棒体后,他的指尖向前轻推0.5厘米,给棒体一个微小的向前动能,隨后指尖迅速放鬆。
这个动作让棒体脱离时的速度与布雷克的前进速度更匹配,减少“速度差导致的拖拽感”。
和以往牙买加那种隨性甚至有些蛮横的拿走接力棒方式完全不同。
起码开始发挥立棒式的一些特点。
同时布雷克的右手腕向內旋转10度,將棒体从“水平姿態”转为“倾斜45度”。
这个角度便於他快速將棒体贴近身体,减少后续摆臂时的空气阻力。
两个人手指一个交错。
布雷克则直接將右臂向內折迭,肘部贴近身体中线,回收路径呈“直线”而非“弧线”。
这虽然说不上什么神乎其神,但是你要看对比的对象是谁?
对比曾经的牙买加队。
那就是好。
很好。
非常好了。
拿到接力棒的布雷克,第一步左臂摆至胸前时,右肩主动向前旋转3度,带动右臂自然前摆。
第二步双臂摆幅差从15厘米减至5厘米。
尤其是核心。
整个交接过程中,布雷克的核心肌群始终保持高激活状態。
接棒瞬间腹直肌收缩力度达最大肌力的70%,確保躯干不因手臂回收而前倾过度;加速时腹斜肌配合摆臂做“交替收缩”,每步摆臂时同侧腹斜肌收缩10%,辅助身体转向。
这是因为第二棒是直道,但轻微转向能提升步频。
因为接力赛没有启动,可以直接加速进入途中跑。
所以米尔斯要求布雷克这么做。
节约起速时间。
最终进入途中跑时核心肌群维持50%的收缩力度,像“稳定器”一样固定重心。
这让他在加速时能更专注於下肢发力。
就这么一套下来。
你不能说有多神奇。
但是效果却是立竿见影。
牙买加队在今年2013莫斯科世锦赛男子4x100米接力中,採取的用立棒式交接跑得比以往“不怎么练”的交接……快多了。
这种经过比较系统训练的交接模式,把“减少速度损耗”和“放大选手能力”发挥出来。尤其是布雷克在第二棒的表现,本质是立棒式交接为他搭建了“高速衔接”的平台,让他能把自身维持高速的能力完全释放,进而拉开与张培猛等对手的差距。
以往“不怎么练”的交接,本质是“被动配合”——
第一棒衝过来时可能步频乱了、身体晃了,第二棒要么启动早了“等棒”,速度掉一大截,要么启动晚了“追棒”,被迫猛加速浪费体力,递棒时甚至可能出现“棒体碰撞手掌”“两人重心对冲”的情况,每一个环节都在偷偷“漏速度”。
而现在则是而立棒式交接是“主动协同”:
从第一棒卡特的“渐进式躯干回正”“步频动態平衡”。
到布雷克的“听觉+视觉双预判启动”,再到递棒时“手指压力反馈同步松握”。
每一步都是提前磨合好的“技术咬合”,把交接时的“速度损耗”压低了不少。
当然这最主要还是因为牙买加之前的空间太多了,都不需要做什么复杂的算法,一个简单的加减。
就足够他们出现大提升。
布雷克的核心优势本就是“高速维持能力”——且步频步长波动极小。
但这个优势有个前提。
他需要“连贯的发力节奏”。
一旦被打断。
比如接棒时身体晃了、步乱了。
高速状態就容易崩。
之前面对盖伊有失手的时候就是这个原因。
更关键的是,立棒式交接让他能“全程专注於发力”。
递棒时的“同步松握+直线回收手臂”太重要。
卡特指尖轻推0.5厘米给棒体“补动能”,布雷克手腕转10度把棒体摆到45度省力角度,右臂直接贴身体回收。
这个过程里,他的左肩没歪、骨盆没晃,核心肌群始终保持70%的收缩力度固定重心。
也就是说,这时候他不用想“棒握稳了吗”“身体歪了没”,所有肌肉力量都能集中到下肢蹬地。
每一步髖关节后伸角度稳定。
推进力充足还能保持原本直道水准。
自然能把“高速维持”的优势拉满。
当然,说到底说到底,牙买加队靠立棒式交接跑得更快,不是“天赋突然变高了”,而是用技术把“天赋的合力”拧得更紧。
卡特的稳定递棒是“地基”,布雷克的高速维持是“楼体”。
立棒式交接就是那个“承重墙”。
让两者不再是“各跑各的”。
而是1+1>2。
或者说他们终於开始,1+1>2。
以前都是1+1,起码达不到2。
这样一来,眾画家接力队的交接优势虽然还是很大,但无法像以前一样轻鬆就吃掉好几米。
虽然张培猛依靠交接的流畅度,启动的时候速度要更快一些。
短暂的反超。
但。
你要知道。
布雷克的强项就是高速的保持速度能力。
原本张培猛和布雷克就有硬实力上的绝对差距。
现在再加上极致速度,张培猛的延续能力也不如布雷克。
反而会加大了硬实力的不同。
所以才会出现这个短暂的超越后。
没过多久。
张培猛就被布雷克直接撵上。
追平。
然后完成反超。
这个反超的时间点和距离。
可比种家接力队的教练组预料的……
来的早的多。
或者说。
太早了一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