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最新地址:www.2shuqu.com
书趣阁 > 体坛之重开的苏神 > 第2372章 疯狂第三棒!凭一己之力,扭转乾坤

第2372章 疯狂第三棒!凭一己之力,扭转乾坤

第2372章 疯狂第三棒!凭一己之力,扭转乾坤!!!

是的,苏神这里已经想好了,剑走偏锋。

就目前来看,牙买加的交接比自己想像的还要顺畅。

为了贏只能这么做。

毕竟他很清楚,今年除了牙买加。

没有队伍能跟得上。

毕竟美国对今年的实力。

相当的普通。

那即便是自己在这里交接,有所失误,也能稳稳拿下第二。

那样就足够了。

既然已经稳稳拿第二,那为何不拼一把第一呢?

对的,第一,冲一把第一吧。

稳稳的第二又有什么意义呢?

再说了。

世锦赛银牌又不是没拿过。

还是世锦赛的接力金牌比较香啊。

想到这里苏神,胆子顿时大了起来!

他要在这里做一个极其大胆的改变。

而且这个改变只需要他自己做好就行。

不需要后面的配合!

那就是……

下压抽棒式!

核心逻辑就是——

用“瞬时咬合+主动抽离”压缩交接窗口期!

常规下压式的核心是“传棒者送稳→接棒者握牢→传棒者鬆手”的三段式流程。

而苏神这里准备做的“抽棒式”的关键是將三段流程压缩为:

“送棒插入→接棒咬合→抽棒脱离”……的同步动作。

核心原理是:

不等待接棒者完全握牢,仅通过棒体与接棒手的“瞬时摩擦力咬合”提供0.03-0.05秒的“抽离窗口”。

然后。

在接棒者未完全发力握棒时主动抽走棒体。

用“微小的握力风险”换“时间收益”。

这其实就是苏神给自己留的后手。

这一招风险巨大,但是只要能做出来,那就能瞬间吃掉更多的对方优势。

本来就是用来绝地反击的。

既然是绝地反击,自然就有风险。

而且这一把已经稳保第二了。

那这样正好用来拼一拼!

从训练数据对比看。

常规下压式交接中“传棒者等待接棒者握牢”的耗时占比达40%。

这部分时间正是需要压缩的关键。

而“抽棒式”通过优化棒体形態与接棒手姿势,可將“咬合摩擦力”在0.02秒內提升至足以支撑抽离的强度。

此时即使接棒者未完全握牢,也能通过摩擦力完成棒体传递,后续接棒者再通过“补握动作”加固,最终实现“交接总耗时减少0.05+秒的目標!

如果做的好的话。

甚至能够朝著0.1进发。

当然失误的概率非常大。

而且要在第4区的高速进行交接,只有那么一瞬间。

搞不定的话,还会拖累自己的节奏和速度。

那怎么办呢?

不能怎么办?

反正就是赌一把。

不行就拿第二唄。

说句实话,想到这里苏神甚至有些兴奋了起来。

他原本就是大赛型选手,加上这一世不断的突破,已经將自己的神经练到了金刚般的程度。

原本应该处於落后很紧张很窒息的状態。

不知道为什么,他反而在这个地方。

开始热血沸腾起来。

说怪也怪,但是这就是苏神现在的真实感觉。

而且这一场比赛基本能够保证第二。

试问。

还有什么能够在保证拿到银牌的情况下,还能去做这样的尝试呢?

这简直就是天赐良机。

做了不成功也能拿银牌。

这么好的实战演练机会。

而且有不得不做的理由。

那么……

不试试就太可惜了。

而且他在下一次改动里面很有可能要把咱们种家接力队的接力技术进行全面升级。

到时候想用都不一定用得了。

所以说。

这是老天给机会让自己实战一次呀。

理论上的东西给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让你实战……

不知道为什么。

苏神甚至有些感谢,现在落后起来。

不然的话,他绝对不会採取这样的极端做法。

毕竟事情已经发生,那就要用更好的心態来面对,现在最好的心態就是不抱怨不埋怨,反而用感激的心態来迎接现在的落后。

人这个动物很奇怪,心態一旦改变……

你的整个情绪都不一样了。

这个技术改动的核心之一——是从“棒体-手部”双向优化“瞬时咬合效率”。

要实现“未完全握稳即抽离”,需解决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抽离瞬间棒体不滑落,摩擦力足够。

二是抽离动作不干扰接棒者身体平衡。需从“棒体物理形態”和“接棒手动作逻辑”双向改良。

第一个问题应该没有那么困难。

因为莫斯科的接力棒的形態又不是上世纪的那一些接力棒,都是越发让运动员交接流畅。

上面的“微凸纹路+重心前置”,都可以算是提升瞬时摩擦力的代表。

工艺的进步也是不可否决的条件。

如果太粗糙,比如像五六十年代那种,那你即便想用都不一定用得了。

你比如上世纪,80年代之前,常规接力棒为光滑圆柱体,摩擦力主要依赖手部汗液,动態摩擦係数≤0.3。

那想要这么做。

抽离时易打滑。

这个时代改良后的接力棒。

需通过物理结构提升“瞬时摩擦係数”。

给了先决条件。

光是在棒体中段,距棒尖10-15cm,接棒时主要接触区域,加工“环形微凸棱”,高度0.3mm,间距1mm,纹路方向与棒体轴线垂直就是利好条件。

在这种条件下,当棒体插入接棒手时,微凸棱会嵌入手指皮肤的细微褶皱中,动態摩擦係数可提升至0.5-0.6。

比光滑棒体提升60%-100%。

此时即使接棒手仅施加15-20n的握力,甚至更小,摩擦力也能达到7.5-12n,足以支撑0.03秒內的抽离动作。

抽离时棒体受到的拉力≤10n。

这可都是有数据能够量化的了。

不是脑袋一拍就得出的结论。

其次是重心前置调整。

將棒体重心从中心,距两端25cm前移至距棒尖20cm处,通过在棒尖內置0.5g配重实现。

也就是说,当传棒者抽离时,棒体因重心偏前会自然向前倾斜,与接棒手掌心夹角从10°增至15°。

此时手掌皮肤对棒体的“包裹面积”从35cm增至40cm,进一步提升摩擦力的稳定性。

有了这些先决条件,你才知道苏神为什么在这里要这么做。

接棒手动作改良,採取“半握拳预咬+隨动补握”替代“全掌紧握”。

常规下压式接棒手需“全掌发力握牢”后才允许传棒者鬆手。

而“抽棒式”要求接棒手在“半握状態”下先通过“手指自然咬合”提供瞬时摩擦力,再在抽离后0.02秒內完成“补握”。

也就是进入交接区第4区间时,到时候苏神右臂肘部微屈20°,比常规姿势屈度大10°,手掌呈“半握拳”状。

拇指与食指、中指弯曲形成“u型槽”,槽深2cm,恰好容纳棒体,无名指与小指自然伸直贴於掌心,不参与初始咬合。

当棒体插入“u型槽”时,棒体对指腹的压力会触发手指的“被动收缩反射”。

拇指与食指、中指在0.01秒內自然向內夹紧,握力从0升至15-20n。

形成对棒体的“瞬时咬合”,此时无需主动发力,完全依赖皮肤压力触发的反射动作。

关键是“不刻意用力”。

若主动发力,反而会因肌肉收缩延迟,错过抽离窗口。

传棒者抽离棒体的瞬间,耗时0.03秒以內,苏神通过掌心触觉感知棒体已完全进入手中。

这时候压力从“局部集中”变为“全掌均匀”。

立即启动“补握动作”。

无名指与小指快速弯曲,同时拇指与食指、中指握力从20n增至40n,完成最终固定。

整个过程中手臂姿態不变,肘部仍微屈20,仅通过手指动作完成“咬合-补握”,避免身体重心波动。

这样一来的话,张培猛抽棒时机判断,就会以“插入深度”为信號。

常规交接以“接棒手发力反馈”为信號,而“抽棒式”以“棒体插入深度”为信號。

当棒体插入接棒手“u型槽”的长度≥10cm,约0.02秒內可完成,即判定“已进入咬合范围”,无需等待握力反馈,直接启动抽离。

抽棒动作,大概在“1cm下压+3cm后抽”的复合发力中进行。

抽离时不做单纯“后拉”,这样易导致棒体倾斜,而是先通过手腕微下压,幅度1cm,耗时0.01秒。

使棒体微凸纹路与接棒手指腹“卡紧”。

避免抽离时打滑。

再以橈侧腕伸肌为发力肌,替代常规的肱二头肌,快速后抽3cm,幅度仅3cm,耗时0.02秒,这样一来,抽离速度,比常规松棒速度快50%。

整个动作幅度仅4cm。

对苏神手臂的拉扯力≤5n。

常规松棒时反作用力约10n。

不会干扰其身体平衡。

就是抽离后,手臂“隨动回收”,不容易做到。就是怕张培猛在这个地方捏的太紧,反而让抽离的动作变得困难。

影响自己的摆臂重心。

甚至严重的会影响掉棒。

当然了,风险控制,苏神肯定也是有的“动態容错”应对抽离偏差。

“未完全握稳即抽离”存在两个核心风险,抽离时棒体滑落、抽离后接棒者补握延迟。

滑落应急时,“手指追棒”补握。

若因汗水手滑,或者摩擦係数降至0.4以下,导致抽离时棒体下滑1-2cm,这时候苏神的无名指与小指会因“棒体滑动的触觉刺激”立即启动“追棒动作”。

0.01秒內下意识弯曲。

通过增加接触点的摩擦力,握力临时增至25n,阻止滑落,后续再通过补握动作固定。

不过这个技术在棒体下滑超过3cm时失效。

补握延迟时,“惯性握棒”缓衝。

若苏神因肌肉疲劳导致补握动作延迟0.01秒,从0.02秒增至0.03秒,棒体因重心前置设计会自然“贴紧掌心”。

此时重力產生的压力约3n。

同时手臂摆动產生的离心力,会进一步將棒体压向手指。

两者迭加可提供5n的“被动握力”,足够支撑0.03秒的延迟时间,不会滑落。

至於再多,那也顾不了了。

没有万全之策。

本来就是剑走偏锋。

哪有这么多可以等待?

先做再说。

……

比赛现场。

进入20米交接区前10米,跑道上的风带著塑胶颗粒的气息掠过耳际,苏神的视线始终盯著前方跑道的白色標记线。

那是他和张培猛反覆演练过的“预对接点”。

这个地方倒是没变。

只是他的右臂悄悄调整了姿势。

肘部不像往常那样自然下垂,而是微微向內屈了个小角度,大概比平时多弯了10度,像半握著个看不见的球。

手掌没完全张开,拇指、食指和中指轻轻蜷起来,形成一个浅浅的“u”形槽,槽底刚好能卡住接力棒的粗细,无名指和小指则贴著掌心伸直,像两片安静的叶子。

这时候他的手没使劲,肌肉是松的,但又不是完全放鬆。

就像猫准备扑向猎物前,爪子没伸出来,却已经绷著一丝劲儿,隨时能动。

砰砰砰砰砰。

张培猛脚步隨之而来。

身后5米处,张培猛握著接力棒的手指在调整位置。

他没握惯常的中段,而是往棒尾挪了挪,指尖快碰到棒尾的橡胶圈了。这样握的时候,能明显感觉到棒的重心往前偏了点,像拿著支头重脚轻的笔。他的右臂贴著身体侧面摆臂,摆幅比平时小了一半,肩膀锁得很稳,没晃。

晃一下,棒的位置就偏了。

本来张培猛这么做,是因为他交接的时候,劳逸送过来,有一些考上。

但隨著跑动过程中的振动偏移。

加之又紧张。

让这个接力棒往平常的下面挪了不少。

原本以为这样做会加剧交接的难度。

但是谁能想到,就是因为这个意外。

反而加大了苏神想要做的剑走偏锋的成功率。

这不得不说是巧合和运气。

但还是那句话,任何的奇蹟產生。

任何的小概率事件出现。

本身就离不开巧合和运气。

你別说现实世界体育项目,你就算是严谨的科学项目,各种各样的发明和发现有可能都是在意外之中出现的意外之喜。

没有这些所谓的巧合和运气。

按部就班反而会失败。

砰砰砰砰砰。

张培猛的身体渐渐进入了交接区。

两人的步频在这10米里慢慢“咬合”。

苏神每一步落地时,前脚掌碾过跑道的声音很轻,但很有节奏。

张培猛听著这声音,悄悄把自己的步频往他那边靠,就像两个齿轮在黑暗里慢慢卡进齿槽。

苏神的左脚刚踩过交接区前端的黄色线,左臂突然往身后轻扫了一下。

不是用力扫,就像风吹过树叶碰了一下,刚好落在张培猛的右臂前侧。

张培猛一看就明白。

立刻准备交接。

苏神这里的步长悄悄加了几厘米。

张培猛的右臂瞬间有了反应。

不是猛地抬起来,而是像被一根细线牵著,慢慢往前送。

肘部没伸直,还是弯著,但手腕开始往里旋,掌心从朝前转向朝內下方,棒尖微微往下沉,像在瞄准什么。

这时候他的眼睛没看苏神的手。

看了也来不及,速度太快了。

苏神预跑开始,张培猛就已经是知道他要做高速交接。

这也是现在唯一的办法。

张培猛的拇指贴在棒身中段,指尖能感觉到棒体上那些细细的环形纹路,纹路蹭著皮肤,有点滯涩。

这是在確认,“棒没拿歪”。

苏神的“u”形槽还在等著。

他的手腕没动,手臂隨著跑动自然摆动,就像那只手只是身体的一部分,没特意去够接力棒。但掌心的皮肤已经绷紧了,能感觉到风从指缝里钻过去的凉意。

这是为了让接力棒体插进来时,能立刻感觉到压力。

他的身体前倾得比平时厉害,后背的肌肉像拉满的弓,重心压得很低,这样就算手被轻轻碰一下,身体也不会晃。

砰砰砰砰砰。

两人的距离在缩短。

也可以说是在飞速接近。

张培猛已经能看到苏神的头髮被风吹得贴在额头上。

苏神也已经能听到身后的呼吸声越来越近。

『记住本站最新地址 www.22shuquge.com』
相邻小说: 疯了吧,你管这叫检察官 要亲,要抱[先婚后爱] 将军她穿到了七十年代 龙啸苍穹 美食圈外挂帝 影视从海豹突击队开始 小狼狗又逼我喜欢他 影卫他不当替身了 穿书之女主她人设崩了(GL) 隆万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