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负责指挥新京的是北原秋叶中将,这个转移矛盾的计策就是他想出来的。
北原秋叶是在八路军封城后带几个警卫员混进城内上任的,由此也可知他颇有些胆识。
梅津美治郎之所以要临阵换将,是考虑到之前驻守新京的指挥官主要是偏发展治安、经济及建设方向,因此那是一个高学历但没有多少战斗经验的指挥官。
当时谁也没想到八路军居然会打到新京,因此这安排没什么问题。
但现在,这样的指挥官显然已经不适合继续指挥新京作战。
北原秋叶是关东军中以防御战出名的指挥官,当初诺门罕战役鬼子败退时,就是北原秋叶指挥着部队在后方掩护为帝国军队争取到了一点撤退时间,否则那场战斗帝国军队至少还要多损失数万兵力。
梅津美治郎派他到新京“临危受任”,其目的很明确,就是希望他能守住新京与八路军打“持久战”。
北原秋叶一进入新京就马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这改革不是说对军队的改革,而是对百姓“控制”方向的改革。
北原秋叶在会议上对部下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首先应该要清楚一点:哪些人是我们能抓得住的,哪些人是我们无法抓住的!明确这一点后,我们才能有针对性的展开行动,才不会犯下错误!”
机械化部队最好的进攻方向应该是其它方向的野战工事。
北原秋叶这番话对原新京的鬼子军官有如醍醐灌顶,纷纷点头称是。
“之前一次又一次的战役充分证明,华夏人总是会在关键时刻选择背叛帝国!”
然而,北原秋叶没想到的是,他的对手是王学新。
如果八路军从正面强攻的话,只怕三个机械化团打光了也进不了城。
这的确很有效。
他们之前就是想要把百姓全部控制在手里,结果在华夏百姓身上浪费了太多时间。
这造成鬼子只能把兵力摆在城墙上。
王学新的主攻方向恰恰就是城墙。
……
不进攻吧,华夏百姓则在其中不断被屠杀……
比如鬼子要是把部队摆在城墙前,八路军只需要用炮火封锁住城门就能轻松断了鬼子的补给线和退路。
不过这也可能是城墙摆不了那么多兵力的原因。
王学新的作战思路很清晰。
要是摆在城墙后,子弹又不会转弯打不到攻城的八路军。
要知道帝国与华夏之间存在直接的仇恨,华夏百姓不可能相信帝国所谓的共荣圈理念,尽管有部份人在新京生活得很好,但八路军打进来时他们该背叛还是会背叛。
虽然华夏百姓依旧是新京的主体,但他们却是弱势群体,而其它人群在打击华夏百姓的同时就切断了自己的后路被鬼子绑在了战车上。
除非鬼子像运城一样在城墙外构筑了大片的碉堡群并挖了许多交通壕连通城墙内外。
东面的城墙即便被炸毁、炸塌也会留下一地的碎砖碎石使机械化部队无法入城。
接着北原秋叶又把这话往细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