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4章 悲观的战略家4
“俄罗斯人?你相信沙皇会为欧洲人的利益与大明帝国拼命?别忘了,在很多年前沙皇就与大明皇帝秘密签署过停止东扩的协议,并由此获得了不少于一万支火枪、两座冶炼厂和一座造船厂的援助。
他们正是靠着来自东方的武器,才在与瑞典、波立联邦、克里米亚汗国的战争中多次获胜,稳定住了西、南的边境。
放眼望去还有谁能提供这么多援助?英格兰还是法兰西,或者共和国?我可以非常肯定的说一个都没有。做为沙皇,只要他不蠢到自杀,坚决不会过分得罪这位大金主的。”
听到好友还没死心,科恩又爆出一个大料。其实这也不算什么秘密,至少在共和国与英格兰国王眼中不是。
凡是东印度公司驶往阿尔汉格尔斯克港的船只上,百分百都夹带着来自大明帝国的火枪火炮。而同样在这里贸易的英格兰人,几乎每年都要提出各式各样的抗议,因为他们的火枪火炮滞销了。
“上帝啊,难道真有这份协议!那波立联邦的军队岂不是更危险了?”然而对特罗普将军来讲这件事真的是秘密,顿时联想到了北方战区的军事部署,开始为波兰军队担忧了。
“实不相瞒,东印度公司就是这份协议的参与者,而我本人还是具体执行者!你看着吧,北方的战局会非常戏剧化。但不管如何变化,最终波立联邦军队都会成为遭遇灭顶之灾的倒霉蛋。
他们不光要在陌生的土地上面对哈萨克汗国、布哈拉汗国和大明帝国军队的围攻,还要被友军出卖,当做沙皇付给大明皇帝的利息!”
为了让好友不再怀疑,科恩干脆把自己不太光彩的经历也道了出来。然后非常肯定的给波立联邦军队下了死亡通知书,只是还不清楚具体死状。
“那为什么还要让波兰军队与俄罗斯军队一起行动?他们原本就很不和睦!”
此时特罗普突然觉得自己原本挺聪明的脑瓜子有点不够用了,明明联省共和国与英格兰高层都知道这层关系,为什么还要把一支很有战斗力的欧洲强军故意送进敌人的包围圈呢?
“这就是政治,肮脏无比的游戏。在遇到大明皇帝之前我知道政治不干净,但不知道它这么脏。实际上皇帝讲的政治更脏,只是当时的我不愿相信。
你是我不多的朋友,还在亚洲待过,应该能理解我的言论。在我担任巴达维亚总督期间,大明皇帝多次希望我在辞去公司职务之后到大明帝国任职,具体职位都有了,叫礼部侍郎,是个很大的官。
在我被公司免职之后他还最后做了挽留,并预测过我回到欧洲的处境会很尴尬。但我还是回来了,总体上讲他又说对了!
几乎没人愿意相信一名为公司服务了20多年的优秀总督,只因为他不希望祖国加入战败者的行列。是不是很可笑?如果没有你的提名,我和我的家人很可能会被当做叛徒吊死在码头上。”
一向比较沉稳内敛的科恩终于忍不住开始抱怨了,当着慷慨相助的老朋友,把回国以来遭遇到的种种不公正待遇全吐了出来,言语间有着明显的悔意。
“……我们不是政客,在……轰……轰……”
对于科恩的遭遇特罗普早有耳闻,但他能提供的帮助也仅仅是以联军海军司令的身份,假公济私将老朋友调入运输舰队。如果此战能取胜,科恩也就成了参战功臣,谁都无法在个人品行上予以诋毁了。
不过在取胜之前,特罗普还要再规劝科恩几句,以后千万不要向任何人吐露心声,也不要再参与胜负的讨论。联军里的极端鹰派更多,且个个大权在握,真把他们惹烦了自己也无能为力。
然而刚起了个头,海面上突然传来了两声炸响,听上去大概率来自沙滩方向,只是由于浓雾遮掩看不清到底发生了什么。
“嗵嗵嗵……嗵嗵嗵……咣咣咣……咣咣咣……”
不等登陆部队把情况汇报回来,远处又传来了一连串响动。这次谁也不用问了,是大明守军的炮击。然而由于浓雾的作用,肉眼还是无法观察到沙滩上的情景。
“通知热气球,恩鸟河东岸有人员活动,引发两枚地雷,疑似敌人正在登陆。”
恩鸟港东侧1号指挥塔,萧偲揉着睡眼快步爬上顶层,认真听取了值班军官的汇报之后,向白茫茫的东方望了望,无奈的坐回了椅子上。
现在除了向热气球瞭望手通报情况什么也做不了,这片海域的雾气很频繁、很浓郁也很奇怪,百分之九十九都发生在凌晨太阳初升前和傍晚太阳落山后。
雾气会从海面升起,然后快速向陆地扩散,一个小时就能深入内陆几公里远,但厚度并不大,往往只有十来米高。
这时候就会出现一个非常奇特的景象,港区里的大部分建筑物都被雾气掩埋,龙门吊、指挥塔、帆船桅杆却安然无恙。站在上面望着脚下不停翻滚的雾气,有种踩着云朵位列天宫般的幻觉。
这样的奇观对港区的防御体系也算是一种补偿,虽然大部分炮台和堡垒的可视距离缩短到了十米之内,指挥塔、热气球和战舰桅杆瞭望台之间的通讯却不受影响。
在1号指挥塔东边4公里左右的沙滩上,矗立着一块三层楼高、上百米方圆的巨大礁石。这就是民用港的最东端,被称为磨盘礁。
从磨盘礁再往东1公里就是恩鸟河,在这一公里的区域中,由壕沟、地堡和炮台组成了两条防线,纵深也达到了1公里,被称作港东防御区。
磨盘礁就是港东防御区的指挥所,礁石下面早就被掏空了,顶部还设置了2座炮台,通过战壕与整个港东防御区连接在一起。
“停止炮击!停止炮击!多姆,去告诉战士们不要胡乱开枪开炮!选一百人进入河边战壕,防止敌人借着大雾渡河。”
换上了作战服的张永龄此时正站在磨盘礁的1号炮台观察口向东边张望,可惜除了白色的迷雾什么也看不见。
听完了黑人军官的简单介绍,马上意识到炮击的作用很小,当即下达了新命令,从预备队里抽出一个百户进入最前线警戒。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