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东抬了抬下巴,说道,“要不然呢?我带回美国?万一有点什么事儿,还让人从美国送过来?”
陈凡嘴角微抽,“得嘞,我收着就我收着。回头我放京城家里,要用的时候也方便。”
将房契折起来收好,完了还拍拍胸口,笑道,“您也是天南地北都有房的人了哈。”
他拿着的房契何止这两张,上海的两座别墅,京城的宁郡王府,房契都在他手上捏着,周正东的理由和这个一样,都是天高皇帝远,办事不方便,便让他代管。
算上他自己的房子,搁后世至少也是位“房哥”。
可惜,周正东get不到后世的房梗,他下巴微抬,哼哼两声,毫不顾忌前面的司机,直言不讳地说道,“我之前也想过,要不要把修复好的周家老宅和周氏祠堂都交公,否则闲着也是闲着,还不如造福当地乡亲。
反正只要有这两座房子在、有后面的周氏祖坟在,我们这一支周氏就算有了根,你外公在天之灵也能安息。
不过后来想了想,我还是不放心。就算现在有焦老哥看着,保证两座房子不会被乱用,可等焦老哥百年之后,谁知道后来人是什么样子?
还不如直接把产权握在自己手里,大不了每年掏点钱请人维护,也不至于未来哪天给我把房子糟践得不成样子,看着就让人生气。”
陈凡也没照顾司机和他背后某些人的面子,点着头说道,“自己拿着就对了,万事不求人。何况这里毕竟是周家的祖地,哪有把祖地交给别人的道理。”
然后话锋一转,“再说了,现在国家将发展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东北又是全国最重要的工业中心,沈阳更是核心中的核心,人家也不差这两套宅子。
等以后周家坳发展起来,家家户户都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说不定还嫌咱们这两套祖宅碍眼,影响整体观瞻。”
这话一出,刚才还面无表情的司机同志就跟得了羊癫疯似的,嘴角抖呀抖呀抖的,怎么压也压不住,最后索性放弃,笑得露出八颗大板牙。
后排周正东也哈哈直笑,“如果真有那天,让我给村里发展让路也行啊,只要不动祖坟,祖宅和祠堂都可以择地重建,保证不给公家添麻烦。”
就在他们说说笑笑,往城里赶的时候,城里正有无数人挤在电影院门口,大有战争时期,前赴后继、攻占堡垒的势头。
沈阳的电影院多,什么亚洲、东北、光陆、人民、群众、民族、利群、光明、明星、天光、南湖、胜利、红星、大东、解放、砂山、铁西、和平、万泉、新闻、文艺、皇姑……,足足好几十所。
就这还只是正规影剧院,没有算上其他可以放电影的地方,比如“俱乐部”等。
这么多的影剧院,沈阳可能是这个时代全国各大城市中,电影院最多的城市之一。
就在距离辽宁宾馆不远,铁西区兴顺街与南九马路交汇处东南角的地方,有座电影院,名叫红光影剧院,一般老铁西人管它叫“九路红光”,或者“红光电影院”。
这里早在解放前就已经建成,当时还叫“市民会场”,53年的时候,与沈阳鼎鼎有名的“和平影剧院”同期翻修,不过在修红光影剧院时,恰好也在建沈阳铸造厂俱乐部,两座建筑用了同一张图纸,所以它们看上去也长得一模一样。
铁西区是沈阳的老工业区,这里有无数的工厂、宿舍楼,人流量自然非同一般。
即便许多工厂修建了自己的“俱乐部”,也就是可以看戏、放电影、举办舞会等娱乐活动的地方,也依然满足不了老百姓的日常娱乐需求。
所以这座红光影剧院,便与“和平影剧院”和“铁西电影院”一起,成了老铁西最受欢迎的地方,当时号称“三剑客”。
在“三剑客”工作的人,就因为见的世面多、可以经常看电影,走出去都“高人一等”。
可即便是见惯了世面的售票员吕铁梅,这几天也被弄得焦头烂额。
她看着半个身子都要钻进来的大小伙子,满脸疲惫地说道,“没票啦,真没票啦,别说今天的票,就是未来一周的票,也都卖完啦。”
肩负着全班同学希望的雷泽林,好不容易排除千难万险,成功抢占“高地”,哪能一句话就放弃,他用力踢了踢腿,往后喊了一声,“别扯我裤子。”
然后趴在窗口,满脸诚恳地看着售票员大妈,“姐,你是我亲姐,帮帮忙……”
没等他说完,吕铁梅便打断他的话,说道,“这两天喊我姐的没有一千也有八百,喊姨、喊娘的更加不计其数,小同志,就算你喊奶奶、喊祖宗都没用,没票就是没票,我也给你变不出票来啊,要不你还是去其他电影院看看吧!”
真是见了鬼,那个什么《道士下山》有这么好看吗?
自家大侄子带着对象看了十几场还不算,就差住在电影院里。
她从53年进电影院工作,还是头一回碰到这种场面。
早在半个月前,还没到小年呢,定在大年初一上映的《道士下山》的海报就贴了出去,硬是比别的电影多了几天宣传期。
刚开始还好,虽说导演是知名作家陈凡,可是,正所谓隔行如隔山,如果不是影院经理力排众议,像这种新人拍的电影,只能安排在下半夜或早上上映,都不带被人多瞧一眼,哪能占据下午和晚上8点的“黄金档”?
而且这部电影里面的演员也都是新人,虽说长得浓眉大眼的,看着还挺不错,可没有知名度啊。
不说什么叶琳琅、贺小书、杨海莲这样的大明星,又或者刘晓庆、陈冲这样的新生代,就连稍微有点脸熟的也没有。
就算陈凡之前拍过了一部很受欢迎的《小荷才露尖尖角》,但在不少资深影迷眼里,那也只能算合格,比起大导演还是差了一些。
再看看这部电影的名字,叫什么《道士下山》,一听就是跟破除封建迷信有关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早就烂大街,谁还看啊?
在吕铁梅看来,这部电影能有八成左右的上座率,就已经很不错了。
这还是因为现在的娱乐方式太少,许多年轻人除了参加“舞会”,最多的消遣就是看电影,否则八成的上座率都不一定有。
事实也正如她所料。
开始放票以后,虽说买票的人不少,可每个场次都有不少余票,跟谢晋、成荫、崔嵬、谢铁骊这样的名导根本没法比。
可就在第一场电影结束以后,情况忽然就发生了变化。
好多刚走出电影院的观众,完全不理会别人问他们电影好不好看的问题,径直跑到售票处,咋咋呼呼地要买下一场的电影票,而且还是《道士下山》。
他们的表现就像一颗火星子,飘飘忽忽地落到了杨絮堆里,嘭地一下就引燃了“熊熊大火”。
只要是《道士下山》的场次,哪怕是临时增加的午夜场,那电影票也是放出来就被抢光。
那可真是用“抢”的,不抢到队伍前头,都买不到票。
售票窗外面,更是不管刮风下雪,永远挤满了人,目的也只有一个,《道士下山》的电影票!
吕铁梅抓抓脑袋,看着张牙舞爪作揖磕头的小伙子,还有窗户外无数翘首以盼的人,心里想着,要不要待会儿找人换个班,自己也进去瞧一眼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