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懂,有些不懂。”狄野正在翻看一本物理方面的刊物,说道:“我打算拿几个诺贝尔奖,现在先收集一些资料。”
邓永锵为之愕然,说道:“狄先生真会开玩笑。”
狄野抬头看了他一眼,强调道:“我没开玩笑。”
邓永锵摇头而笑,显然并不相信他的说辞,但也没有出言嘲讽,而是以热心的语气说道:“以国内大学的教学资源和科研环境,想拿诺贝尔奖无异于天方夜谭,狄先生考虑过去英国留学吗?我在剑桥有些关系,可以帮忙申请。”
“多谢邓先生的美意,只是故土难离,我是个很恋家的人,不打算出国留学。”
对于普通人而言,去剑桥留学是值得夸耀一辈子的履历,但是对穿越党而言,剑桥的毕业证只是可有可无的点缀,所以狄野完全没兴趣,因为他有个更加疯狂的计划——把云大打造成一所媲美剑桥的世界名校!
项羽曾经说过一句名言: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
狄野很认可这句话,所以当初在学校招募浏览器研发小组成员的时候,曾对同学苏兆年说过自己的理想:“世界上有很多城市,但家乡只有一个,我想从云大开始,让云城变得更好。”
这个计划看似疯狂,但并非不可能,因为狄野是个兴趣广泛的人,记忆里存储的信息非常庞杂,有很多和科研有关,虽然大都属于一知半解的范畴,但是对科研而言,只要知道了准确的方向,难度就会下降一大截,如果还觉得难,那就砸钱,一亿不够砸两亿,两亿不够砸五亿,反正他有的是钱。
比如就在此时,狄野面前的刊物里有篇综述论文,其中提到1994年美籍华裔科学家朱经武通过高压实验,将汞钡钙铜氧(hg-ba-ca-cu-o)体系的超导临界温度提高到了164 k,从而获得了马蒂亚斯奖。
根据小红检索的信息,20年后的2015年,中国将会有两位学者因为在铁基超导方面的突破性研究获得这个奖项,而铁基超导现象是2006年才首次被发现的,如果狄野提前弄出来,至少能为云大催生出一两位院士以及十几篇《自然》《科学》级别的顶刊论文。
铁基超导只是个开胃小菜,诸如石墨烯、引力波、基因编辑、不对称有机催化等才是主菜,这些都是经过诺贝尔奖认证的重大科技成就,只要搞出来一个,就足以让云大从吊车尾的211飞升为头部985,如果搞出来3个5个甚至10个,那云大将会超越清北,成为货真价实的世界名校。
当然了,想法很好,实现起来很难,科研成就只是名校的前置条件之一,设施、管理、师资、生源等因素同样重要,而这些问题纷繁复杂,不是光靠砸钱就能解决的,所以狄野目前只打算做些准备工作,并不急着行动。
邓永锵不知道狄野的小心思,自然也无法理解他的选择,沉默片刻之后试探道:“这么说来,狄先生以后的事业重心以内地为主?”
“那倒未必,香港在商业和金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以后会常去,而且芳菲很喜欢香港,打算在那买房定居。”
“哦?夏小姐想在香港买房的话,我或许能帮上忙。”
“如果邓先生愿意帮忙,就再好不过了……”
狄野一边闲聊,一边看各种刊物,等把所有刊物都看完之后,又拿出一本厚厚的微积分教材研究,邓永锵在剑桥读的是哲学,对数学一窍不通,见状不再打扰,戴上眼罩休息去了。
一个多小时之后,邓永锵从小憩中醒来,发现狄野正在看一本名为《离散数学及其应用》的书,不由得吃了一惊,问道:“那本微积分那么厚,你这么快就看完了?”
“只是复习而已,随便看看。”
狄野嘴上说的平淡,心里却有些黯然。
他穿越前读大学时,最讨厌的学科就是数学,甚至还补考过,这次去达姆施塔特参加w3c会议,和世界各地的顶尖程序员交流之后,发现数学成了自己最大的短板,于是在伦敦买了几本经典教材,准备硬着头皮啃一啃。
结果刚才看james stewart编纂的《微积分》时,不仅没有昏昏欲睡,反而津津有味,不仅思路清晰,还能长时间保持专注,各种公式定理一看就懂,这么好的学习天赋以及这么强的自制力,很明显是狄冶遗留给他的。
“这厮应该已经转世投胎了,希望他平平安安,富贵悠闲的过一辈子……算了,还是祝福他成为世界上最强的程序员吧。”
这两天对公众章节做了些细微的修订,其中把主角穿越前的母校也设定为云大,增强归属感。
为了规避和谐大神,云城的地理位置设定在合肥,但做了魔改,云城大学是虚构的,类似郑州大学、南昌大学或者太原理工,是省内唯一的211级重点大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