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谈判
高盛1983年在香港设立了办事处,1984年将其升级为亚太总部,由于业务范围不包括日本,在东南亚等国的社会资源又不如英资以及华资丰富,所以业绩一直不温不火,属于边缘部门,不受纽约总部重视。
不过这种状况在1995年4月22日下午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香港倒反天罡当起了主角,纽约变成了配角,因为狄野把入股网景的交易谈判委托给了亚太总部。
高盛是网景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承销商,已经为此努力了三个多月,本来顺风顺水,备受追捧,ipo首发价从每股8美元上调到10美元,又从10美元上调到每股12美元,仍旧挡不住投资者的热情。
然而开源免费的速龙出现后,一切都变了,开源从技术上打破了网景的垄断地位,免费在商业上制造了浏览器无法盈利的窘境,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质疑网景的未来,投资者也纷纷打起了退堂鼓,让ipo路演失去了吸引力。
所以当香港这边把狄野有意拿现金+速龙打包入股网景的消息传到纽约后,高盛ipo团队欣喜若狂,不顾时差关系,加班加点,促成了一个由狄野、高盛、网景三方参与的电话会议。
其实狄野在达姆施塔特参加w3c会议的时候,曾经和马克·安德森商谈过入股网景的事,由于他的报价和要价太过离谱,网景董事会并没有当真,也没有通知高盛。
但是现在不同了,高盛在香港虽然没有汇丰银行神通广大,却也不是瞎子和聋子,非常确定狄野至少有3亿美元以上的资产,完全有实力执行入股计划,所以对此事非常积极——只要速龙和网景合并了,即使仍旧拿不出可靠的盈利模式,也能靠“垄断”概念吸引大量投资者,因为资本天然喜欢这个词。
“网景目前的估值为每股12美元,20%的股份是600万股,也就是7200万美元,狄先生准备出1亿美元买下20%股份以及40%的投票权,kpcb的杜尔先生已经同意了,克拉克先生,你同意吗?”
“我需要考虑……”
“克拉克,别考虑了,你已经老了,平时也不参与公司管理,不如把投票权转让给狄先生,2800万美元的报价很合理,他是技术天才,需要有充分的自主权才能施展才华。”
“好吧,我同意了。马克,你呢?”
“我也同意。”
“巴克斯戴尔先生有什么意见吗?”
“如果狄先生能像他承诺的那样,只专注技术领域,不胡乱干涉公司正常商业运营的话,我不反对。”
网景一共有4人参与了电话会议,分别是创始人兼大股东吉姆·克拉克、kpcb的合伙人约翰·杜尔、cto马克·安德森以及ceo吉姆·巴克斯戴尔。
吉姆·克拉克1994年4月份创办网景时,投资了400万美元,约翰·杜尔1994年12月份入股的时候,投资了500万美元,他们是纯粹的财务投资者,只要同意狄野的1亿美元报价,就能拿到十几倍的利润回报,因此并不在乎投票权。
马克·安德森在w3c会议上见识过狄野逆天的“编程能力”之后,已经失去了和他竞争的心气,ceo巴克斯戴尔是个职业经理人,在网景的股份不多,就算反对也于事无补。
所以第一项议题很快就通过了,但是第二项议题就没那么容易了,因为狄野想拿速龙换15%的网景股份以及30%投票权。
“这不可能,速龙的市场占有率只有网景的10%,不值得这么多钱!”
“上个月是6%,现在是10%,下个月说不定是15%了,等到那个时候,就不是速龙值多少钱,而是网景值多少钱的问题了。”
“速龙是开源的,代码在互联网上到处流传,合并了对网景有什么好处?”
“如果网景和速龙合并,开源会把一切竞争对手——包括微软——消灭在萌芽状态,这个好处还不够大吗?哦对了,顺便提一句,微软中国区总裁正在接触速龙的研发团队,我准备3天后和他见面谈谈。”
“微软在浏览器领域毫无作为,威胁不到我们!而且微软不可能像我们这样给你如此优厚的条件,更不可能给你额外的投票权。”
“要么伟大,要么毁灭。我入股网景的目的,是想亲手把它变成一家伟大的公司,如果得不到,那么我宁愿和微软联手摧毁它!”
“狄先生,请冷静,商业不是战争,没有必要如此激进。”
“我提议大家签个对赌协议,如果狄先生真能如他所说,把网景变成一家伟大的公司,那么完全可以多拿一些股份和投票权,如果不能,那么就必须补偿股东们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