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到底什么叫诗仙?
这第二个节选的内容,其实总结起来也比较简单。
叶落在书中写的是,天宝三年,凭借才华应邀入朝为官的李白,因与当时官场格格不入的放浪行为,最终惹恼了唐玄宗,最终被赐金放还。
而关于这些剧情,叶落并没有做太多的介绍。天宝三年,李白被赐金放还的事情,在这一节选中,更像是一个前情提要。他接下来的重点,则是放在了天宝十一年的时候。
这一年,距离李白离开京城已经有八年之久了。但是,在这一段时间内,李白因为被排挤出京的事情,一直比较郁闷。因此,为了排解心中的压抑之感,他就又踏上了环游祖国山河的旅程。
也许是山河的壮美,让他暂时忘掉了这些烦恼。但是,每当他饮酒之后,官场的失意就又席卷而来。
这一年,李白与好友岑勋应邀到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
此时,推杯换盏之间,李白便又想起了往日那失败的仕途,便借着酒劲写下了这首《将进酒》,来抒发满腔的不平之气。
“《将进酒》?”
当看见这首诗名字的时候,李文正主席稍稍一愣,他甚至把“qiang”都错读成了“jiang”。当然,这倒也不能怪他,毕竟李白的这首诗,用的是一古乐府诗的题目。就如《清平乐》这个词牌名一样,在蓝星的历史上,是没出现过的。
这一句,可谓是直击心灵!
好似让所有人,对自己人生的未来,都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
无奈,众人只好继续忍着心中的千言万语,压抑着激动,继续看下去。
这等气魄,这等想象,他好似真的看到了一丝“诗仙”的不同寻常之处!
李文正并不是第一个读完的人,他旁边的冯家华教授比他要快一些,冯家华此时嘴里正一个劲的叨咕着,声音很小,听不太真切。
读到这里的时候,李文正忽然眼眶一红。不知道为什么,他竟然激动的浑身发抖,嘴里一个劲的叨唠着这句“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当然,其他人的表现要比他强一些。但内心的激荡,却是相同的。
冯家华看向了刘颖和曹立宝老教授,不仅是他,李文正等人也都看了过去。
诗仙这个称号,分量实在是太足了。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如果说之前的那首《送孟浩然之广陵》,李文正主席在读完之后,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这首诗的好。但是,对于他来说,《送孟浩然》那首诗也仅仅是“好”而已。这种好,他在刘禹锡身上感受到过,在白居易身上也见过。可以说,在他的眼里,李白似乎和其他的诗人也没什么区别。
不仅仅是他,在场的其他人,也完全被这个开篇给震住了。
“李白的这首诗好在哪,我相信应该不需要我多说了,大家自己能感觉的出来。”
李文正一直在心中默默的朗诵,读到这里的时候,他心中的声音都不由自主的激昂了几分。脑子里更是下意识的出现了一幅画面:李白豪气万千的举着酒杯,呼唤着他的朋友们,满饮此杯。
“五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我想叶老师之所以将李白称之为诗仙,除了他的诗词本身足够好之外,更多的,应该说的是他所代表的那种‘雄快豪迈、洒脱自信、深远跌宕’的气魄。纵观叶唐系列,乃至于我华夏五千年历史,我从未在一个诗人身上,见过这样的气概。”
这一刻,大伙都难免在脑海中回想起了那个曾经意气风发的自己。
“但我想说的是,通过这首《将进酒》,我们确实能够一窥三四。”
他又深吸了一口气,组织了一下语言,继续说道:“反正,我在之前叶老师写的那些诗人身上,从来没感受到过李白的这种潇洒自信。这就是你们刚才说的,他和其他人的不同之处吗?”
他们都拿不准!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读完之后,李文正主席久久的不能平静。
不过,看他这样子,想来是正在低声朗读。
圣贤又能如何?
谁又能清史留名呢?
一首《将进酒》,让人酣畅淋漓。
李文正在脑海中,似乎见到了那个满腔愤怒的李白。他能理解李白,此时的话,应该是他愤而说之的吧?
但是,接下来李白又进一步举例: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他知道,叶落写书的时候,惯用一些不存在的典故。说白了,就是他自己虚构的,以便为他之后的书,留下一些伏笔。
这个“陈王”,也是如此吗?
但很快,李文正就想起来了。
凭借这首《将进酒》,李白能坐稳“诗仙”这个位置么?
见没人回应,曹老先生也不在乎,又笑了笑,“我知道,大家对诗仙这个称号,还是留有疑问。不过,你们可以再看看这第三个节选。”
“这是古乐府诗。”
曹老先生也没推辞,他温和的笑了一下,轻声慢语的说道,“刚才大家在看这首诗的,我观察了一下大家的反应。大伙的表现都差不多,脸上都有激动神往的表情。”
或者说,此时他们已经有些模糊不清了。
甚至,刘颖教授还看着他,万般感慨的问道:“冯教授,我听您把这句诗都读出来了,感觉怎么样呢?”她顿了一下,又问了一句,“这首诗,您感觉怎么样?配得上诗仙这个称号吗?”
他们惊愕的看着手中的a4纸,似乎想说什么,却又怕打破了此时会议室中的这份宁静。
这两组排比长句,好似带着天风海雨一般,像他扑面而来。那奔腾的黄河之水,好似从天而降,又一入大海而不回。如此壮阔雄浑的景象,绝不是凡人肉眼所见,而是诗人“自道所得”。比之常见的歌咏黄河壮美的诗句,高出了不知多少个层次!
读到这里的时候,李文正稍微愣了一下。
当然,这两句的开篇,从内容上来看,可谓是悲感至极,但却不露纤弱,完全像是巨人般的伤感,给人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
复杂至极。
陈王,曹植!
是了,这个陈王不就是《三国演义》当中提到过的那个曹植吗?
不是音乐协会,更不是乐坛!
这首诗,带给他的冲击实在是太强烈了。
这是文坛!
十中的那种洒脱自信之感,如果不能放声高歌出来的话,着实是有些让人遗憾。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才能写出这般豪迈自信的惊人之句?
“我想和大家说说的是,关于李白诗仙这个称号的问题。”
刘颖教授笑了笑,看向曹老先生,“曹老,您来吧,我就不献丑了。”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几乎是过了好一会儿,李文正才稍稍平复了一下心情,继续往下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