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情况之下,也需要更多的兵力投入。在陆续抵达的十师主力,已经陆续开往茹越口、应县、山阴东南方向布防拖住三十二师团的情况之下,他实在凑不出合围二十一师团的兵力。这场战役,注定从一开始就是击溃战。
兵力不足,陈翰章就尽可能的用火力代替。他调集手头上所有能集中的一百毫米以上口径火炮,以火力在空中支援之下,对日军采取三面压迫。再加上以坦克配合步兵,逐步歼敌一部,以彻底的击溃二十一师团。
原本陈翰章想集中装甲一团主力,在机械化步兵一营的配合之下,对日军纵深实施强行穿插。这种战术,陈翰章曾经在朝鲜战场上使用过一次。当时他也是利用坦克的机动能力、装甲能力和火力沿着山间的公路,在有限的步兵掩护之下,采取大纵深快速突击的办法,撕裂日军的整体防御圈。
在当时的朝鲜,陈翰章面临的态势,虽说和眼下并不完全一样。但是不仅兵力面临着劣势,而且还要承受日本海军舰队的炮火压制。承受的压力并不比今天所面临的压力,小到哪里去。
而面对日军驻朝鲜军的优势兵力,陈翰章就是利用这种战术,在战场上大展神威,将日军攻势搅合了一个稀巴烂。而当时战役结束之后,一号还亲自给这种战术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坦克劈入战”。
现在的态势,要比当年在朝鲜强的多。自己一方拥有火力优势,日军也没有了舰炮的支援。在重火力的数量和质量上,晋北战场上的抗联,甚至还占据了一定的优势。兵力虽说紧张了一些,周边面临敌军的数量也多余当初的朝鲜战场。
但陈翰章认为在地形类似,敌情类似的情况之下,自己采取这种战术绝对是恰当的。而且他现在手头装备的这种苏制t三四坦克,无论是装甲防护力还是火力,包括机动能力在内,都远远不是当年的那些波兰、法国杂牌轻型坦克可以相比的。
这些苏制t三四坦克七十六毫米坦克炮的威力,更是远远的超过当年那些法制三十七毫米短管坦克炮。更何况现在掩护步兵的火力和战斗力,也远远的超过当年。自己在晋北复制这种战术,肯定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但陈翰章却是没有想到,短短才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当年自己在朝鲜战场上,起到了超乎想象作用,甚至对战局的稳定是决定性的这种战术,却在这晋北战场上,非但没有能起到他期待的作用,反倒是自身遭受了相当严重的损失。
这个二十一师团明显在战前,做了异常详细的准备。不仅在作战的时候,从不轻易的冒进,一直都在稳扎稳打。在无论是行军还是作战的时候总是抱成一团,并首先控制周边的制高点。最关键的是每个联队,都配备了超编的反坦克炮。
不仅装备了大量的日军最新式的一式反坦克炮,还配备了一种新式的,威力远远超过日军原有反坦克炮的新式反坦克火炮。这种新式反坦克炮,陈翰章可以拿军籍担保,以往绝对没有出现过。
装甲一团一个t三四坦克连,在三辆十字军坦克的配合之下,多次试图利用山间公路进行快速的突击。但是都被日军出现的新式反坦克火炮,给牢牢的封锁在公路上。这种新式的反坦克火炮,威力明显超过日军最新式的一式反坦克速射炮。
亲临一线指挥的陈翰章,以其抗联装甲兵司令员的感觉,认为这种反坦克炮绝对不是日本制式的反坦克炮。这种火炮在三百米的距离,可以从正面击毁t三四坦克。而其他的日制反坦克火炮,根本就没有这个能力。
要知道即便是日军新式的一式反坦克炮,也只能在几十米之内,才有能力击穿这种坦克侧面的薄弱部位。而在正面想要击毁这种炮塔正面狭窄的坦克,除了好运到了极点之外,根本就没有这个可能。
山区作战,本身目视直线距离就比较短。而且山区地形中,这款反坦克炮低矮的炮身,在这种复杂一些的地形,抗联的坦克在进攻之中,只能采取一线纵队的方式突破。很适合日军依靠新式反坦克炮,采取伏击战术在近距离之内,摧毁抗联的t三四坦克。
再加上苏制坦克,本身俯仰角就很窄,也就是说火力射界很是有限。日军又将这款反坦克炮部署在山腰处,与山下的一式速射炮,山顶的九二步兵炮相互配合,给抗联的坦克带来相当大的威胁。
而日军往往又采取将坦克放到自己纵深的同时,先打头尾两辆。在击毁第一辆坦克堵住通道之后,在调转火力逐一打掉其他的被堵在路上的坦克。在近距离多重火力的打击之下,别说抗联的t三四坦克,恐怕就是十几年后的新式坦克,也很难抵御的住这种战术。
陈翰章没有想到,他曾经在朝鲜半岛大展神威的坦克劈入战以及坦克掏心战。在同样都是山地的这晋北山区,却就被三十几门日军新式的反坦克炮,给硬生生的遏制住了。在损失了一个连的t三四坦克,三辆十字军坦克被彻底击毁之后,陈翰章只能停止使用穿插、分割战术。
这些在此次战斗之中被击毁的t三四坦克,是此次会战打响之后,第一次被日军反坦克火炮击毁的该型号坦克。也是抗联装备的这种坦克,第一次在战场上被日军反坦克火力击毁。
在损失不轻的情况之下,陈翰章只能将以t三四坦克为主担任正面突击,步兵掩护坦克的战术。改为以直瞄火力掩护步兵进攻,同时步兵则在坦克炮火的掩护之下,先逐步肃清反坦克火炮,在为坦克后续进攻打开道路。
只是这么一搞虽说坦克的损失数量,下降到了可以接受的地步,但陈翰章的反击速度明显降了下来。尤其对于原定计划的实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大大的拖延了目标达成的速度的时间。
这一带山区的地形,本身也限制了坦克的使用。使得抗联的攻势,被地形切割的很凌乱。而这个二十一师团在遭遇到抗联的反击之后,又在第一时间抢占了周边的制高点。依靠这些制高点,将自己的防御短时间之内形成了一个整体。
同时任何一个被攻击的点周边的日军,都会在第一时间提供火力支援和兵力增援。这个二十一师团像是明显受过类似地形下训练一样,在作战之中进退有度,火力的配备和部署,也都相当的合理。内外线配合严密,其整体防御可以说几乎是滴水不漏。
很难想象得到,这是一个在进攻之中的日军师团摆出的阵势。如果不是日军摆出的阵势,以及战斗发生的地点,是在抗联的内线。很容易让人以为这是日军在依靠内长城外的山地固守,抗联则是全力进攻的一方。
这个二十一师团这么短的时间之内,火力部署调整之合理。在战斗之中战术运用之符合实际,尤其是攻防转换速度之快,都远远的超乎了陈翰章当初的预料。陈翰章的攻击,就像一头扎进了火刺猬的怀抱之中一样。
陈翰章虽然集中了手中能动用的几乎所有炮火掩护,但是却因为战术部署失败,而迟迟无法将这个二十一师团分割开来,导致战事进展的异常缓慢。几个方向的进展,都不是很顺利,甚至有的方向进展可以说是失败。
而整个晋北战局眼下的态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双方有生力量的对比之中,明显只能朝着对于陈翰章不利一面发展。战场形势发展不等人,时间不等人,最根本的是局势变化的速度,并不会给陈翰章留下太多的时间。
第1723章 调整目标
虽然在前几波的攻势并不能说是全线失利,也在多个攻击点上得手。但是这个进展却着实说不上太大,而且自己浑身也被这个长满刺的刺猬,扎的鲜血淋淋。而随着对二十一师团反击进展的缓慢,整个晋北战场的战局发展,逐渐在朝着对陈翰章有些不利的方面,缓慢的扭转着。
一向在战场上惯于采用关门打狗战术的陈翰章,今天却被日军给来了一个反其道而行之。看着自己手中的坦克,被日军使用关内打狗的战术,一辆辆的击毁在山间公路上,陈翰章心中的郁闷可想而知,而且更多的还有肉疼。
t三四坦克,是他这个抗联装甲兵司令员手中所有的坦克之中,装甲防护力最好,火力最强大的一种坦克。在陈翰章眼中除了人机工效差一些、观瞄设备差了一些之外,几乎没有太多的缺点。
而这两个缺点,在自身强大的防护能力和火力优点之下,在陈翰章眼中也可以完全忽略不计。厚实的装甲,一看就让人感觉到很心安。这种性能在陈翰章眼中几乎是完美的坦克,抗联手中总共只有一百辆。
除了留下十辆训练新坦克乘员,以及作为仿制的样品。拨付到部队的才九十辆,全军总共就这么一个坦克团。得益于优秀的防护力,此战之前这种坦克一共才战损五辆。是全军目前装备的几种坦克之中,战损最少的一型坦克。
但今天这一战,才刚刚起了一个开头,就损失了十余辆,这让陈翰章很是心疼不已。他很清楚,这种坦克的研发和制造国苏联人已经自顾不暇,甚至发展到了抗联碗中抢食的地步,已经根本就不可能在提供给抗联这种性能优秀的坦克。
至于自行仿制,现在的陈翰章压根就不敢去想。抗联的坦克工业现在才开始建立,连早就得到的t二六坦克,一年多才只仿制出火炮来,整车还未能完成仿制。什么时候能够仿制住这种性能优秀的坦克,对于陈翰章来说只有天知道。
在已经断绝后续补充来源的情况之下,一下子损失了这么多他心中综合性能最好的坦克,这多少让陈翰章很是肉疼。在眼下的国际形势之下,再想补充到这种坦克,可就不知道猴年马月了。
但心疼装备,却并非是陈翰章将坦克从一线攻势上撤下来的原因。心疼归心疼,陈翰章这个人大局观还是有的,对整个会战全局还是看的很清楚的。他知道这场战役打赢了,晋北便牢牢掌握在手。
到时候晋北与晋察冀、太行、太岳、晋绥四大区联合在一起,即便不能乘胜追击,但也足可以将日军压缩到同蒲铁路沿线。即时山西这个华北的屋脊,将牢牢的控制在我手中。表里河山的山西,将会成为向日军大反攻的坚实基地。而山西的煤铁资源和充沛的人力资源,也可以成为抗联发展壮大的资本。
但如果败了,不仅晋北将拱手出让,而且还会危及到现在已经控制在手的绥远,甚至就连察南也很难保住。在这种情况之下,即便是这种坦克性能再优异、数量再少,这个时候也不是心疼的时候。
他调整战术,只是无奈的选择。日军已经集中了强大的反坦克炮兵,控制了整个战场的核心地带。在这种情况之下,用坦克强行突击,不仅对整个战局无事于补,甚至还会堵塞步兵的开进道路。所以调整战术,是势在必行之举。
但战局进展的缓慢,攻击大部分受阻。即便是少部分取得进展的,也在面临着日军迅速而凶猛的反击。多个阵地都是反复争夺,才最终决定归属。在攻击受阻的情况之下,陈翰章将对二十一师团反击的整个战场切入点,从旧广武转向了东面两公里的新广武。
为了争夺战略位置最重要的新广武堡,两军在这个面积不大,但是地势险峻的进行了一场规模空前的血战。新广武争夺战虽说充其量只是一场团级部队之间的战斗,但却成为整个晋北战场最血腥的一场战斗。
新广武依山傍险,所处位置极其险要。自兴建以来向南为雁门关屏障,向北俯视整个大同盆地。自明代洪武年间建城以来,无论是清军或是蒙古军南下,还是明军自山西北上,想要突破雁门关防线都要夺取新广武。
自古代谁夺取了新广武,也就控制了雁门关。控制了雁门关,整个山西也就控制在手中。而控制了向来为华北屋脊,号称表里河山的山西大地,随时便可以席卷整个华北大地,进逼京畿要地。
如果说雁门关自古以来被称之为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的话。那么新广武城自建成之后,这座距离雁门关不过三公里的关城,便与旧广武成为雁门关东西两面的屏障,直扼制雁门关所在的勾注山咽喉。
在很多方面的战略位置,甚至在雁门关之上。丢掉了新广武,雁门关便相当于门户大开。自明朝建成以来,这里曾经爆发过多次规模空前的血战。无论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还是中原统治者北上,新旧广武城都是其必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