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屏幕上雪花闪烁,画面逐渐清晰。
七个人,不同服装显示着不同身份,一个穿着女排的运动服,一个好像是小保姆,一个好像女学生,一个社会青年戴着绿帽子,别的看不出来。
四男三女,音乐一起,开始跳。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使你更发奋,春光温暖万颗心,春花朵朵摧征人……”
艾玛!
许老师一捂脸,如此乡土轻快的音乐,质朴向上的歌词,明媚尴尬的笑容,广播体操似的舞蹈动作,真是满满的时代气息。
“一年之计在于晨,早晨使你更精神,晨光激励万颗心,晨风吹拂创业人……”
“……”
他强忍着没笑,李航却觉得很厉害,并且大部分人都觉得不错。
搞晚会历来如此,制作团队不了解观众喜欢什么,他们也不需要了解。因为整个八九十年代,你不管搞成什么样,观众都得看——因为没别的选择。
网络时代兴起后,制作思维有所改变,能看出来,但就是很尬,像那种不了解年轻人生活,还非得跟你尬聊的老人家。
你也只能尴尬的笑笑。
再后来,彻底没人看春晚了,又开始请各路流量,就为了吸引粉丝,把持住那几分钟的收视率……
文艺部最年轻的是王娟娟,但没啥话语权,别的都是三四十岁,甚至快退休的了。
“我跟李婉芬和周国治老师通过电话,他们今年不上央视春晚,我们可以请过来做个小品。”
李航看样子是主要负责人,一个人联系了好多节目。
而李婉芬和周国治都是《四世同堂》的演员,去年上了央视春晚,演了小品《送礼》。
“嗯,这个不错,两位都是观众喜欢的表演艺术家,肯定会受欢迎。”
刘迪又记了一笔,看看单子,初步有了十五个节目。
“节目不怕多,审查还得一轮一轮往下刷,十五个远远不足,大家继续开动脑筋,群策群力。”
刘迪见众人讲的差不多,扭头问:“怎么样小许,有什么想法么?”
“呃……”
许非顿了顿,开口道:“恕我直言,与其做这种节目,倒不如不做了。”
“啪!”
李航一拍桌子,“你什么意思?什么叫这种节目,这都是千挑万选选出来的。年轻轻的得虚心学习,有点教养,别这么说话。”
“啧!”
一瞬间,许非真有公牛闯进瓷器店的感觉,比艺术中心差远了。
“首先一点,希望李老师搞清楚……”
他看着对方,笑道:“是刘主任请我来,不是我死皮赖脸非要贴着来。我们不是一个部门,连一个单位都不是,咱没这个交集。
您说节目,那就说节目。
李婉芬和周国治好,嗯,两位确实优秀。但您就没想过,为什么央视去年请他们,今年就不请了?
那是因为《四世同堂》热播,有这个影响力了,所以央视才请。现在热乎劲已经过去了,我们再请过来,这算什么?”
许非扫了一圈,掷地有声,“搞晚会辛苦,诸位老师都不容易。但我们费了半年时间,累死累活,搞出一台春节晚会,就是为了捡央视剩饭吃的么!!”
第112章 贴近生活,形式创新
“……”
屋内鸦雀无声,此子竟恐怖如斯!
啊呸!
话糙理不糙,若是别的地方台,还能找本土名家热闹热闹,但谁让京台跟央视都在首都呢?可不就捡人家剩饭吃么?
刘迪听着不自在,更没想到他如此直白。李航比自己的工龄还长,平时都得叫声哥,结果这小子一上来,直接掀桌子!
当然场面还得兜住,遂道:“小许,话有点过了啊,什么剩饭不剩饭的?我们大家付出辛苦,自然就会有收获……那以你的想法,这节目该怎么搞?”
“我们各方面都比不过央视,学者生,像者死,可以借鉴,但绝不能模仿。所以只能另辟蹊径……”
许非恨透了这个没有ppt的时代,翻出厚厚一摞文稿,道:“我的意见是八个字,贴近生活,形式创新。
咱们演播厅小,舞台也小,布景服装更比不上,干脆就别搞什么恢宏大气,群舞群唱。就把视角对准行业基层和普通老百姓,看看他们是怎么过年的?”
嗯?
众人面面相觑,意思听懂了,但怎么演化成一台晚会呢?
“具体说说。”刘迪道。
“首先想想,什么行业不能回家过年?治安警、边防、医生、列车售票员、消防员诸如此类。
我们深入其中,找典型,让各单位推荐优秀人物,到时候统一上台亮相。最好找那种有故事的,比如家里儿子在边防,几年没回家,老母亲思念成疾,我们帮忙联系部队,现场通电话。
老母亲哇哇一哭,绝对感人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