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0章 新时代的序幕(第一更,求订阅)
清晨,在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的行驶时,司机偶尔从后视镜里看着博士。
从上车后,博士就在看着报纸,报纸上有什么新闻让他这么专注?
吸引吉拉德·布尔博士的是报纸角落里的一篇新闻——暹罗边境炮战的新闻。新闻的内容不多,但是却让他看到了……机遇。
或者说压力!
“军方肯定需要射程更远的火炮。”
射程更远的火炮,同样也是吉拉德·布尔博士的研究重点,他一直致力于新型火炮和弹药的设计,并不断地创新。他一向以打破常规为荣。为了增加炮弹的射程,布尔还进行了一系列独特的发明创造。例如,为稳定发射物而采用的翼状壳,为保护机翼免遭炮膛爆炸压力的损坏而设计的特殊炮弹软壳,以及安装在炮弹上的火箭助推器等等。更为惊人的是,他还着手研制了一种由大炮发射的三级火箭,可将小型卫星射入空间轨道。他认为用这种办法发射卫星要比用火箭发射省钱得多。他的理想是在航天工程领域获得前所未有的巨大进展。
过去他一直致力于研制“太空大炮”,试图利用其发射卫星,他的研究也在美国得到了军方的支持,只不过因为种种原因,项目最终还是搁置了。
在美军的项目搁置后,他接受卡尔金属公司的聘请,研制一款新型火炮,他设计的gc45型155毫米口径大炮炮筒长近7米,射程可达40千米,其优越的性能使sea军队的sh-1e型155毫米卡车炮相形见绌。毕竟,其最大射程仅仅只有30公里。
“也许,这是说服军方采购它的时机。”
心里这么盘算着,汽车很快就来到了卡尔金属公司大厦。
阳光透过卡尔金属公司研发中心的高窗,在地板上投下长条状的光斑,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咖啡香味。
布尔博士推开门时,几名工程师正围着绘图板低声争论,桌面上摊开的图纸上,155毫米榴弹炮的剖面图被红笔圈出了好几处。
“早,各位。”
布尔博士将公文包放在金属工作台边缘,然后问道:
“昨晚新的数据计算出出来了?”
公司的首席火炮设计师陈凯旋转过身,金发在晨光里泛着冷光:
“问题已经计算出来,布尔博士。就是火炮自身的问题——45倍口径的身管长度,配上 23.5升药室容积。”
他用铅笔在图纸上划出一道斜线,说道:
““四国弹道协议”的技术要求不是凭空来的,那是当时能找到的最佳平衡。”
他口中的“四国弹道协议”是60年代确定,大口径压制火炮的药室容积和身管长度这两个参数的最合理比值,以此确定的火炮初速和射程能够达到当时的制式压制火炮的最佳内、外弹道性能。为了保证军队装备的延续性,沿用原有的加榴炮射表和弹药体系,西方新研制长身管加榴炮药室容积和身管长度的比例关系必须符合“四国弹道协议”中规定的比例参数才行。
为了找到下一代陆军压制火炮最合理的内弹道参数指标,在确定了新型155mm加榴炮的药室容积为23l之后,美、英、法、西德等国先后提出了身管长度从45倍口径到58倍口径不等的数种火炮内弹道设计方案。
sea也不例外,由于技术实现的难度相对较小,再在加上天才的设计能力,布尔博士的45倍口径火炮方案首先成熟起来,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各国的关注。
但是在试射时却发生了一些问题。
工程师张盛魁推了推滑落的眼镜:
“相对于23.5l的药室容积,45倍口径身管的长度过小,偏离了“四国弹道协议”的规定比例。较短的身管就意味着较小炮膛工作容积,炮膛工作容积过小会导致火炮发射药相对燃烧结束位置过分接近炮口。这必然会导致部分发射药颗粒不能在膛内充分燃烧而是随弹丸和火药燃气一起冲出炮口。”
他拿起桌上的药柱模型,指尖在上面划出燃烧痕迹:
“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发射药能量不能得到充分利用,而且由于每次射击时未燃完的发射药量不可能完全一致,因而会造成弹丸初速的较大分散。发射药燃烧时不能在膛内充分膨胀做功还会产生强烈的炮口焰和较高的炮口压力。。”
布尔博士皱起眉,走到电子计算机前调出数据,看着数据他的眉头皱的更紧了。
高炮口压力产生的强烈冲击波常会对瞄准镜等火炮上结构强度不高的设备和炮手造成严重损害,还为火炮后座部分结构和炮口制退器的设计带来不小的困难。
“后座结构也受不了。”
结构工程师汉森把一杯冰咖啡灌进嘴里,说道:
“炮口制退器的设计已经改了三次,现在的方案还是会让炮身产生横向摆动。你总不想看到试射时炮管像鞭子一样抽起来吧?”
陈凯旋摊开手:
“关键是违背协议意味着放弃成熟的射表和弹药体系。军方不会接受重新培训所有炮手,更不会为新弹药开额外的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