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1章 迎来送往
军售的问题上,张庭恩明确表示他是反对的,理由很简单,国之重器,不可以示人。
这个是有前车之鉴的,北宋有一本《武经总要》,关于当时军事方面的内容极为全面,怎么造武器都写的明明白白,如何布阵也写的很细致。
这么一本书,居然是对外公开出售的。
就这么一个事情,可以看的出来,北宋为何弱了。
后来的朝代一定程度吸取了教训,清朝则只允许精锐的部队装备当时最先进的火器。
要知道制造业这个东西,生产的越多,成本越低。
军售对于贾琏而言,自然是拍手欢迎了。重工业这东西本来就是赔本的买卖,打仗就是在烧钱,造出来的装备不用就是浪费。
现在有人要买,那还不赶紧接下来。当然了,就算要卖,也不能是上杆子的买卖,贾琏思索一番,给京城回信称,可以卖,但要找贾琏谈。
京城收到回信后,让易卜拉欣去广州找贾琏谈,并且表示,原则上可以卖。
贾琏的决定也是有私心的,他为了扶持广东的工业发展,自然是要把一部分生产放在这边。
关键是贾琏没打算卖火帽枪,就算是线膛枪也没打算卖,就卖一点燧发滑膛枪,大炮倒是可以卖一点的,反正也不是独家产品。而且人家奥斯曼帝国也不是造不出大炮,只不过性能上要差一点。明朝的时候,就有所谓的鲁密铳,指的就是奥斯曼帝国当时生产的火铳。
实际上奥斯曼帝国最迫切需求的不是枪炮,而是战舰。他们与俄罗斯之间的战争,主要就是争夺黑海的控制权。
纵观沙俄的扩张历史,一方面是对土地无尽的欲望,另一方面则是对于出海口孜孜不倦的追求。
欧美西方国家有一个共性,一旦内部矛盾激化,往往选择的不是解决内部问题,而是对外战争转移矛盾。
这一招从近代用到当代,都成路径依赖了。
怎么讲呢?起源于近代的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伤人的同时也伤己。
说句大话,这个世界上,最善于自省的国家,就是东大了。
对于贾琏而言,最成功的还是转变了东大的外交习惯。自古以来,东大都是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外交方面眼睛都是往下看的。以往的外国来使,都是来朝贡的。贾琏改变了这个观念,至少对于欧美国家,采取了对等的外交态度。既然对等了,你就别想占便宜了。
奥斯曼帝国给皇帝送了非常贵重的国礼,因为是对等,所以在回礼方面,承辉帝也没有小气。比照英法的回礼,还加了三成。
站在易卜拉欣的角度看,这次的访问在礼物方面是赚了大便宜的,最顶尖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这些东西在西方有钱多买不到。得知这些回礼在国内有钱都买不到,只能通过皇帝赐予才能拥有,即便拥有,丝绸的颜色也是有规定的,瓷器也不敢用,只能供着之后。易卜拉欣更是欣喜若狂,这一船回礼拉回去,能值三船拉来的礼物。
因此,在皇帝的回礼中没有女人这个问题上,易卜拉欣也没在意了。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通婚的事情,易卜拉欣也向李清提出来,对此李清直接表示,去跟贾琏谈吧。
怎么说呢,大周延续了明朝不和亲的制度,大概态度就是,天朝上国的皇家贵女,蛮夷也配?当然不会说出来就是了。
感受到李清在通婚问题上的不耐烦时,易卜拉欣自觉的放弃了。主要是已经捞太多了,不必节外生枝。
拉着一船回礼,奥斯曼使团离开了京城,前往广州。
前脚送走奥斯曼的使团,后脚俄罗斯使团也到了京城,相比于在海上漂过来的奥斯曼使团,俄罗斯使团的行程则是走的陆地。
走了多久呢?十个月。
使团的团长鲁缅采夫将军亲自指挥军队,参与了第五次俄土战争。
之所以不辞劳苦的走上十个月来东大进行访问,原因也很简单,俄罗斯非常担心东大向北扩张的举动。尤其是该国对于中亚地区早有野心,一直在扶持地方上的实力派。这些举动遭到了东大强有力的反击,王子腾在西域大开杀戒不说,往前推几十年,在西伯利亚两国之间也打过一次,那一次俄罗斯也遭到了可耻的失败。
如今的现状,中亚地区有西宁王的扩张,将沙俄支持的实力派清洗了一遍,远东还有一个李氏皇族的力量,饮马北海。
沙俄方面非常担心遭到来自东大与奥斯曼帝国的两面夹击,加上来自奥匈帝国的压力,战略上促使沙俄必须谨慎,否则三面受敌根本扛不住。
李清真是无力吐槽了,在内阁里头,他虽然是排第三,现在干起了迎来送往的活。
李清也意识到,因为摊丁入亩的事情,他在皇帝心目中实实在在减分了。所以,他才兢兢业业的不辞劳苦,做好分管礼部的本分工作。
其实对中亚地区的扩张也不是没有好处的,至少在马匹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作为与国内贸易的拳头产品,中亚高头大马的素质,明显是比蒙古马更有卖相。除了耐力差一点,其他方面几乎是完胜。这几年,大量的马匹从中亚运到京城,有钱人没一匹中亚产的好马,出门都没面子。
时间已经是四月底了,特意选择了走中亚路线的沙俄使团,这一路受到的震惊不可谓不小。
都是疆域广阔的大国,但存在很明显的差距。沙俄的大,是地广人稀的大,只有欧洲部分人口相对密集。东大的大,进入陕甘之后,明显能感觉的出来,沿途人口密度是要远远高于沙俄的。等到了长安,鲁缅采夫等人才对两国人口差距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这么大一个城市,人口数十万,在东大居然在人口方面排不进前十。
通过了解,沙俄使团知道了一个事实,越往南方,人口越为稠密。北方以及西北的人口不多,完全是因为不适合种地。
说到人口众数,接待官员也说不清楚,只能含混的表示,在两万万以上,毕竟上一次制定鱼鳞册,都是五十年前的事情了。
两亿人口对于鲁缅采夫而言,也是很震撼的数字了。如果是个穷国弱国,倒也无所谓。但这是个大国,而且还超过沙俄的大国的强国富国,这个就很可怕了。东西方的思维底层逻辑有着本质性的区别,一个是世俗化社会,一个是宗教占思想主导的社会,思维逻辑能一样就是怪事了。
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在西方,首先是因为战争成本无法承受而诞生的概念,其次是世俗权力与教权的角力,法国大革命期间又诞生了民-族主-义。
得知李清是内阁大臣,分管外交和教育,鲁缅采夫态度很好,表现的很谦逊和主动的热情。
但是李清也不是很给面子,实在是两国之间的交情不深,一度兵戎相见。加之此前接待的奥斯曼帝国使团,了解到沙俄一直在向外扩张,所以态度只能说维持了礼貌的客气。这种疏离非常的明显,接待了使团后,引入鸿胪寺的馆驿,李清就不管了,后续的事情后续再说吧。
这个态度让鲁缅采夫感到了深深的担忧,沙俄的强大是相对的,一路过来的见闻,让鲁缅采夫对东大感到深深的忌惮。尤其是进入京城周边后,水泥硬化的道路,让整个使团都产生了乡巴佬的自卑感。当然了,上一次有着同样感受的人,是奥斯曼帝国的使团。
英法作为欧洲的强国,主动与东大示好,缔结友好条约的原因,沙俄使团似乎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