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0章 强力推动军改
一群技术疯子,最后確定的初步设计,还是在前后甲板上加一个炮台,尝试一下每个炮台塞进去两门75炮。
仔细想想,陆军是真的惨,只能玩小管子,否则难以机动。尤其东亚的骡马,真的拉不动大管子,更別说驮运了。
说到火炮口径这事情,法国人在一战之前搞出了一个全军单一口径火炮的笑话。
真就是一门七五小姐打天下,真就是沉浸在过去的夜战经验中跳不出来。
似乎很容易路径依赖。
现阶段陆军装备的退架炮,因为装药的技术进步,威力已经远远超过了拿破崙玩的青铜炮。
如果歷史不发生变异,周帝国的武器技术先进能保持差不多七十年。
十九世纪末期,欧洲因为战爭的威胁,军事技术发生了一次大爆发。
现在是世纪初,周帝国的军事技术领先程度,在贾璉看来还不够,再怎么说,有生之年要搞出退管炮和內燃机组合。
总而言之,东西两线的对外扩张不能停。没有外患,也要找个外患,东边是美国,西边就是沙俄。
从天津回来,方颂通报了与英国公使交涉的结果,对方果然不承认,只答应了会將消息传递迴国內,让政府约束海军。
贾璉知道这个结果,並未太多在意,而是先去见了李元,匯报了此事。
听取匯报的李元很是不满道:“先生果然洞见了英国人的反应,既然他们不要脸,那就不要给他们留脸面,派舰队定期出马六甲,为我国商船护航。此事由先生来办,朕是极为放心的,只是军改之事,不宜久拖不决,先生辛苦一下,拿出一个新的规划来。”
贾璉无法推脱,告退回来,数日的时间,整理了一个军改的大纲。
凡事都要分一个轻重点,在贾璉看来如何提高军队的凝聚力,如何提高军人的社会地位,这才是军改的核心。
三湾改编是不可能了,只能搞替代敘事,其次就是军人待遇问题,必须扭转过去那种军人社会地位不高的现象。
於是贾璉军改方案的最初,首先强调了要提高现役军人待遇的事情,並且给出了两个方向,一个是经济待遇,一个是社会地位。
提到待遇的同时,贾璉还强调了两点,提高待遇之后的军队,绝对不可干涉地方政务,绝对不能经商。
其次才是对现有军队的模式进行改制,提出现在的兵部已经不適应当今世界复杂的战爭形式,兵部的所有官员,要么离开,要么纳入军队体系。而改制后的兵部,应该是一个由皇帝直属的军队,內阁对兵部没有管辖权,只有监督的权利。
兵部(可以看做总参谋部),下设,陆军部,海军部。陆军下设军区,海军下设各大舰队。
具体到选拔机制,贾璉强调了必须是皇家军校毕业生优先。
弄了一个提纲之后,贾璉进宫见李元当面上呈。
李元看罢,很认真的请教:“本朝自问待武勛不薄,为何还要提高军人地位,还请先生解惑。”
贾璉很耐心的解释:“决定军队战斗力的不仅仅是高层,更多的还是靠基层官兵奋勇。世人以从军为耻,军人未战先弱。微臣想要打造的军队,不仅仅是战时作战的武装力量,太平年间,还应该是抢险救灾的子弟兵。”
能不能做到不说,肯定是要朝那个方向努力的,总不能跟过去一样,匪过如梳,兵过如篦。
李元继续往下看,看到连以上要设德化官时,更是错愕道:“这个德化官,怎么个说法?”
贾璉继续耐心解释:“德化官,主抓军队日常生活,教育他们忠君爱国,教育他们要知道礼义廉耻,要有军人的荣誉感。教育之外,还要关心士兵的生活,督促军纪的执行。微臣以为,新的军制中必须有一条禁令,禁止军官打骂士兵。这一条没详细展开说,是希望陛下来提。”
李元顿时眼睛一亮,默默的点点头,继续看关於兵部的改革。设陆军、海军、后勤、装备、宪兵等部门。每个部门都要设相应的监督机制。
认真的看完之后,李元內心颇为震撼,如此一来,整个旧军制被彻底的顛覆了。从皇帝的视角看这次军改,无疑更方便皇帝掌握军队权利。
“卿的意思,朕来擬提纲,交由兵部完善,最后全军推广?”李元多少有点疑问的,毕竟贾璉是首辅,他不该背叛文官集团。
贾璉淡淡道:“陛下,微臣就是这个意思,应该是兵部牵头,军校配合,军中抽调有欧洲军事考察经验的军官参与完善军改內容。”
李元不禁好奇道:“以卿的意思,欧洲军队建设有值得借鑑和学习的优点?”
贾璉道:“可以作为一个改进的参照物!”
李元点点头:“朕明白了,但是首先还是需要內阁的支持,其次是內阁扩大会议的通过,否则即便是方案出来了,也很难执行。”
贾璉立刻站起,正色道:“请陛下放心,微臣一定竭力帮助陛下完成此事。”
迫不及待的李元,次日立刻召开了御前內阁会议,拿出贾璉搞的大纲给诸位阁臣看。
岳齐不在,內阁无人反对,一致通过。並宣布,三日后召开御前扩大会议,六部尚书、督察院总宪,大理寺卿、鸿臚寺卿等部门主官列席。研发厅、铁路局、统计局、银监局、央行主官都要列席。可以看成是全体部长会议。
因为此番军改是皇帝提出並主持,所以此次扩大会议,李元率先发言。从个人宏愿到现实艰难,不得不进行军改,足足讲了一个多小时才结束。
这次军改的核心思想,將兵部从文官部门变成一个军队部门,从此由皇帝直属,这对於內阁也好,各级部长也罢,都是一个巨大的衝击。
皇帝既然拿出来大家討论,那就不怪大家畅所欲言了。
爭论不可避免,读书人引经据典,不在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