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知道,卡诺可是著名的数学家兼工程师,在数学分析和解析几何方面有相当大的成就,让他来主持后装炮的设计倒是非常合适。
于是当天下午开始,约瑟夫便和卡诺等5名工程设计院的专家,以及皇家军械厂的3名高级技师,一同讨论起后装炮的设计方案。
的确如约瑟夫所料,大炮的制造难度远高于枪械,比如两头都开口的炮管,目前就没有现成的铸造方案。
至于结构复杂的炮闩和击发装置之类,更是需要进行大量的设计和测试工作。
直到夜幕降临,约瑟夫疲倦地返回凡尔赛宫,后装炮项目组连人员分工都没完成。
看来新型火炮在短时间内,是很难出结果了。他吹着微凉的夜风,开始思索其他较为简单的新型武器。
后装步枪?
这玩意看起来简单,但研发难度其实比后装炮还大。
大炮可以用复杂的炮闩加螺栓的模式闭气,而步枪却只能依靠简单的枪栓,就要做到非常高的气密性。
这以目前的加工精度还很难实现。历史上,美国人曾在1820年左右研制出一种后装枪,就是因为漏气严重,被士兵们戏称为“烧手枪”。
同时,后装枪还非常依赖定装弹,也就是弹头、推进火药和火帽一体化的枪弹。
这东西比研制枪本身还要麻烦。
铜弹壳就不用想了,那得精密冲压机搞出来,才能制造。
就说纸壳弹,工艺难度也相当高,尺寸稍有偏差,就无法达到气密效果,甚至不能发射。
熟练的工匠确实能靠手搓的方式造出来,但产量根本满足不了前线需求——大规模战役一天的消耗量就是几十万发,得数千工匠忙活一个多月。
所以历史上,一直到十九世纪中叶,欧洲各国都宁愿继续使用前装的米涅弹步枪,也不装备已经研制成型的后装枪。直到冲压机出现。
想到了米涅弹,约瑟夫突然一怔,自己怎么把这个神器给忘了?
比起现在装备的图温南式线膛枪,使用米涅弹可以加快装弹速度,而且省略了药室里的长铁锥,更为可靠耐用。
最重要的是,目前的图温南式步枪只需要简单修改,就能发射米涅弹,军队几乎感觉不到换装的影响。
以前之所以不用米涅弹,是因为这东西加工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靠手搓难以保证精度,而且产量也非常低。
但现在有了精加工设备,工业化批量生产米涅弹的障碍已全都消失。
约瑟夫回忆着以前看过的关于枪械的纪录片,生产米涅弹用的是一种“模具挤压法”的工艺。
大致就是先制造一个精钢的模具——这个可以用高精度铣床加工出来——上面有几十上百个米涅弹外形的小坑。
生产时,将熔融的铅倒在上面,然后用机器加压,挤掉多余的铅液——这个正好用上老爹的锻造机。就算功率还很小,但用来压铅弹足够了。
最后脱模,用磨机打磨。
一天能生产数万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