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有来不及赶考的人,官家也特许他们免解试一次。
不说别的,单就科举这件事情来说,赵官家对李申之可谓是仁至义尽,比亲爸爸都亲,一时间让李申之颇为感动。
好在他早已人情了赵构的真面目,倒也不至于生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心思。
赵构这个人,只要能帮他议和,什么要求他都可以满足你。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对李申之是昏暗的。
早上练功,下午读书,晚上还得继续操练。
也就是仗着年轻身体好,这要是换做那个三十出头的社畜,怕不是早就累死了。
好吧,他就是累死的。
等到元宵节的时候,阖府上下全都出去看花灯,只留下李申之一人在家中继续用功,他莫名地有一种喜极而泣的感觉:终于能安安静静地躺一天了。
躺平才是最美好的感觉。
正月十七,官家巡视一圈过后,临安城恢复了往日的模样。
临安府学也跟着开学了。
李申之一大早就赶到了府学,一则需要报到登记,二则他很关心学子们对他到底是怎样的看法。
不提前摸个底的话,他担心科举的考场上,会有人暴起而刺杀他,那可就亏死了。
世界还没有拯救,不能这么快领盒饭。
前往府学的时候,李申之带上了自家的社交神器:胡虏血加蛋糕。
在自己的金钱攻势之下,那些个没见过世面的临安学子们,还不得对自己俯首帖耳。
事实证明,李申之想多了。
即便是没有胡虏血喝蛋糕,临安的学子们照样对李申之敬爱有加。
年轻人最敬重的便是英雄,李申之就凭六部桥上的那一刀,这个老本就足以吹一辈子了。
临安府学的学正亲自会见了李申之,对这个肉眼可见的未来政治巨星,早一点结交没有坏处。
回到学舍,学子们全都挤着来看一眼李申之,这家伙身上突然多了许多传说,他们来看看李申之头上是不是长出了角,身上长出了鳞片。
哄闹了一阵,李申之心中稍稍安定下来,试探着说道:“省试还有半个月就要开始了,不知诸位同窗准备得如何了?”
杜陶心情很好,说道:“该准备的都准备了,没准备好的也不在这几天的功夫。倒是今年的科举会考什么题目,不知大伙有什么想法?”
押题,是考试之前学子们最喜欢干的事情。
科举制度虽是从隋朝建立,但真正普及开来是在宋朝。
从北宋太祖皇帝赵匡胤立国到现在小二百年的时间,科举制度已经高度成熟。
()
,学舍内马上变得寂静无声,众人都在等着听李申之的高论。
学子们现在对李申之奉为神明,对他的话坚信不疑。
李申之很享受这种吹牛皮被人敬仰的感觉,体内多巴胺快速分泌,大脑皮层很快兴奋起来,继续说道:“所谓富国,无非是开源节流两途。节流自不必说,官家时常以汉文帝自比,历来倡导勤俭节约。这出题的方向,必然在如何开源上面。”
所谓开源,说白了就是搞钱。
官方的说法叫发展经济,其目的是增加税收,其本质是如何搜刮财富。
说起来简单,其中的门道可多了去了。
韩平微微皱眉,说道:“申之所言不差,临安的官场上也大多是这种言论。但是具体措施若何,却一直没有定论。”
说到这里,韩平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最后还是选择了沉默。
李申之正在兴奋点上,慷慨激昂地说道:“古之四民,曰士农工商。所谓发展经济,不过是发展好士农工商。咱们一条一条来说。”
做事合乎逻辑,说话条理清晰,凡事都喜欢搞个“一二三”出来,李申之的理科思维印在了骨子里,在大宋的这些文人重显得标新立异。
当然了,如果李申之没有现在的地位,那么他的这些想法就是与大宋文人“格格不入”。
殊不知李申之说了一个大雷,轰得众人外焦里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