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结果如何,就只能尽人事,听天命。
只不过,虽然没有太过具体的规划和目标,但作为一个合格的政治人物——尤其是一个后世穿越而来,并完美融入这个时代的政治人物,对数字、数据基本的敏感度,刘荣总还是有的。
眼下,汉室人口刚超过三千万不久,土地兼并问题还没有显现端倪。
这个数量级的人口,现阶段的华夏文明显然还负担的起,社会风气也还算和谐、安定,并没有太过强烈的生存竞争和压力。
至于未来,根据刘荣对过往几十年的数据,以及历史上汉武大帝年间的人口数据,二者综合作为参照,最终也大概推断出了一个结果。
——大约十五年后,汉家的人口便会按照原本的历史趋势,达到三千六百万的档口。
届时,土地兼并会初露端倪,底层百姓生存压力加剧,文景之治的美好生活,会逐渐告别汉家的底层民众。
二十年后,最近这几年出生,并因文景之治的尾巴而茁壮成长的婴儿潮长成,汉家的人口会突破四千万大关。
届时,人口兼并、阶级矛盾,将成为汉家主要面临的社会问题。
在那之后,人口增长会放缓,破产农民会变多。
除非有新的土地容纳人口、环节社会矛盾,否则,汉家人口突破五千万,将是至少五十年后的事。
当人口达到五千万,社会矛盾将达到前所未有的尖锐程度,底层民众和掌握生产资料的地主阶级,将处于绝对的对立面。
与此同时,生产资料也将愈发集中在地主豪强,以及贵族阶级手中,底层民众的生存空间也会被逐渐压缩。
至少一百年后,人口一如原本的历史上那般,继续增长到五千大几百,将近六千万上下。
而后,便是社会矛盾集中爆发,刘汉王朝轰然倒塌了……
当然了,这是汉室原本的历史轨迹,并不是说刘荣这个时间线,汉家也一定会走这条‘老路’。
但对刘荣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反面参照,一个可供刘荣排除,或者说是提前规避的错误答案。
按照原本的历史轨迹,刘荣大概能得知,在自己不干预的情况下,汉家的人口趋势以及增长速度。
从汉室初的一千五百万,到如今的三千万,汉家费了大概六十年;
三千万到四千万,则是未来二十年内的事,也就是刘荣一朝的前半页。
五十年后,刘荣或许垂垂老矣,或许已经宫车晏驾,汉家人口便会突破五千万大关。
而且,在原本的历史上,汉家与人口之间的关系,也不完全取决于人口的增长速度、土地的增长速度,还与对外战争的胜负,以及频率息息相关。
太祖高皇帝年间,汉家满共就一千五百万人口,十室九空,地广人稀;
到处都是无主农田,太祖高皇帝甚至都直接‘发田’了——只要你指着一片无主农田,喊一句‘这片地归我了’,官府就敢给你出具田契。
为的,自然是让你早点投入农业生产,早日为国家贡献农税,以及出售多余的粮食供给军队。
故而在那个时代,摆在百姓面前的问题,不是没地种,而是没人种地。
壮劳力不是死在了秦末战火,就是被拉上了楚汉争霸的战场,农民空握着百亩良田,却根本无力耕种。
后来,太宗孝文皇帝即位,天下百姓民——至少是除北地边郡以外的,绝大多数地区的农民,都过上了几乎不需要打仗、基本不需要服徭役的安宁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土地够种,也有足够的劳动力去种地,人口也在这美好的社会氛围下稳步上升。
到如今的刘荣一朝,三千万的人口,依旧能保障人均二十亩左右的耕地面积,以及每个家庭至少一名壮劳力的劳动力配置。
对于这个时代的底层民众而言,生存,依旧不是难题。
无论是作为生产资料的农田,还是利用农田产出粮食的劳动力,都耐不住这个时代的大部分底层民众。
更重要的是:自太祖高皇帝驾崩以来,过去这五十来年的时间,汉家至少有有四十多年没打仗!
除去吕太后驾崩那一年,几乎没让天下人受影响的诸吕之乱,以及太宗皇帝十四年,匈奴人大举入侵关中外,也就是先帝三年的吴楚七国之乱,算是影响天下人生活的战火了。
四十多年的时间,只有三年战火纷飞,已经很好,已经是非常安宁祥和的环境了。
至于刘荣掌权后——尤其是继位后,接连与匈奴人之间爆发的三场战争,虽然频率稍高了些,但对底层民众的影响也依旧不大。
一来,这三场战争,汉家的损失都不大,投入的成本更是刘荣自掏腰包,全都出自少府内帑,半点没有分摊到天下百姓的头上。
非要说天下百姓,因为这三场战争而受到的影响,那也就是贡献劳动力去参军打仗。
三场战争,满共不超过四十万人次的兵役征召——别说受影响了,多少人是走关系找门路,都没能敲开军队的大门!
上了战场的将士,但凡活着回来的,都多多少少立了武勋,得了赏赐,所得远比种一年地的利益更高。
即便没能活着回来的,亦或是没能全须全尾回来的,也都有集体武勋折算的赏赐,以及响应的抚恤。
总的来说,这三场战争,与其说是影响天下人安宁生活的‘战火’,还不如说是一场盛宴。
一场将对外战争的胜利果实,分润给天下人的盛宴。
未来,刘荣只要稍稍控制战争的频率,尽量做到每三年之内,不连续发动两场中大规模战役,天下人就依旧不会受影响。
当然,前提是打赢——至少是别输太惨。
而历史上,汉家的人口在汉武大帝初年达到三千六百万之后,之所以放缓了增长速度——尤其是在达到四千万后,增长速度骤然减缓,其根本原因,便是底层民众的生存环境,在短时间内迅速变得恶劣了。
对外战争虽然连战连捷,但战争成本都被强加到了底层民众的头上。
虽然卫、霍时期的战争胜利,也让底层民众分润到了部分胜利果实,但考虑到战争成本也被压到百姓头上,就等于说是不亏不赚——因为战争而被收走的税,又变成武勋赏赐,亦或是福利回来了。
但卫霍之后,汉家对外战争的连续不利,却让情况急转直下。
天下人本就承担着战争的高昂成本,又因为战争失利,而不得不再承担战争失利的损失。
贵族们无法在战场上捞到好处,甚至反而有所损失,更是毫不犹豫的把冒头都指向底层民众,意图从百姓身上找补回来。
于是,汉武大帝向百姓收战争时,百姓还得把壮劳力送去前线填线,到头来,还得被地主豪强、贵族阶级剥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