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茶馆,婚礼
昨日阴雨绵绵,今天却放了个大晴,天空被洗净如蓝琉璃,明媚的阳光驱散沉闷,正是出行的好天气。
一大早,陈墨、许红豆和陈南星全副打扮地走出房间,都是一身出远门的行头。
“你们这是去哪啊?”
胡有鱼刚起来,俯在栏杆打着哈欠,睡眼惺忪。
“去成都,参加一个朋友的婚礼。”陈墨提着行李箱走下楼。
许红豆空手斜挎着个包随在其后面,“我陪他一起去,顺道参加一个民宿产业交流会。”
民宿的装修已经基本完成,之后就是一段通风空置期,明年春才正式营业。
所以,许红豆几人接下来可以说算是半闲下来了。
“你们三人都去吗?”
陈南星摆手,“我俩去鹤庆采风。”
胡有鱼疑惑,“俩?”
大麦一个轻跳,从屋檐下蹦到院子里,出现在胡有鱼的视线中,她仰头挥了挥手,“还有我,我和南星一起去,她去拍素材,我去找灵感。”
陈南星受上次阿桂婶送甲马纸的启发,决定将自己的视频内容扩展到一些非遗技艺上,在记录地方美食的同时,宣扬一下当地文化。
陈墨也因此笑言,短视频这条路她是越走越宽了。
而大麦则是这两天终于完结了自己连载小说,上次说的新书她想融入一条非遗传承的支线,这样既可以丰富剧情,又能升华主题内涵。
于是,她就打算和陈南星一起去找找灵感和素材。
至于为什么是鹤庆?
鹤庆是有名的“民间艺术之乡”,印拓甲马用的“土纸”就是鹤庆的白纸,采用构树皮手工制作而成。
同时,鹤庆的银器锻制技艺更是享负盛名。
几人说话之际,娜娜也轻装从房间走了出来。
胡有鱼瞪大眼睛,“娜娜,你也要出去?”
娜娜不解道:“怎么了?我是要去谢总的电商仓库做助农直播。”
前些天,娜娜已经正式卸下了有风小馆的工作。
陈墨公司为其组建起来的直播团队到了大理,由谢之遥那边负责出面联系附近几个乡镇的果农,娜娜这边负责线上直播事宜,村委居中协调,三方展开了关于助农公益的合作。
胡有鱼忽然莫名有些惆怅,叹了口气:“唉,那只剩我一个人了?”
陈墨笑眯眯地意有所指道:“那要不要和我们一起去成都?”
胡有鱼笑笑摆了摆手,“算了,我去干什么。”
陈墨耸了耸肩,“那我们走了。”
许红豆笑道:“拜托你看家了。”
陈南星转身扬起手,“放心,我们很快回来,”
大麦也随其跟上,“这么大的院子你可以独享了。”
娜娜在后面纠正道:“我晚上要回来住的好吧?”
“哦,对哦。”
一群人说笑着出门而去,院子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胡有鱼又站了一会儿,有些意兴阑珊,转身回了房间。
“还是回去继续再睡会儿吧”
成都,一个闲散的城市,打麻将、泡茶馆蔚然成风。
闹中取静喝杯茶去,忙里偷闲拿杆烟来。
走在成都的大街小巷,不到三五步,便会闪出一间茶馆来,可谓是闹市有茶楼,陋巷有茶摊,公园有茶座,大学有茶园,处处有茶馆。
泡茶馆,“泡”字是灵魂。
有个不无夸张的说法,成都人有半数是在茶馆里过日子的。
至于另外一半,则多半进了火锅店。
“这儿的茶馆和麻将,还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呐。”
许红豆和陈墨牵手漫步在这座城市街头,一时不由发出了感慨。
陈墨笑言道:“四川茶馆甲天下,成都茶馆甲四川。”
“在成都人看来,北方茶馆是高方桌长条凳提梁壶泡茶,正襟危坐,喝得累人寡味。南方的茶馆装潢华丽,待客以自制的点心为主,是‘有座无茶’。”
“川东一带,喝老荫茶,一根根的长木板凳,纯属喝水解渴歇口气的,是‘无茶无座’。”(老荫茶是一种树叶,而不是正儿八经的茶叶,常用作重庆火锅的汤底,所以成都人不认为老荫茶是茶。)
“只有成都的茶馆‘有座、有茶、有趣’。这儿的茶馆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安逸’。”
许红豆奇怪道:“你这么知道得这么清楚?”
陈墨耸耸肩,“最近马爷的第二步棋,要落在成都。”
按马爷的计划,三个月内“茶马古道”便要抢占下bj市场,然后以点成面,往其他城市扩张。
其中第二步关键落点,马爷定在了成都。
作为合伙人,陈墨虽然不过问具体业务,但对于公司的发展战略和方针,他还是清楚知晓的。
陈墨和许红豆来到一家看起来很有“年代”的茶馆。
之所以能一眼看出“年代”,是因为这家茶馆,别说地板,连地砖都没有,反而是坑坑洼洼的水泥地面,木质的屋体山墙镂空,集水槽有些古早,环境可以说是简陋嘈杂。
但恰恰是这种茶馆,一坐下就能感受到最真切的“成都味”:竹靠椅、小方桌、三件头盖茶具、老虎灶、紫铜壶,还有那堂倌跑堂。
成都的茶馆热闹向来不止在于喝茶,一眼望去,有搓麻将的、打长牌的、谈生意的、闷瞌睡的、写文章的,茶客各行其事,还有卖瓜子、卖报纸、掏耳朵、擦皮鞋、舒筋骨,各种小贩穿梭往来,似乎百业千行的人都非要一起挤在茶馆里才对味。
虽然如今茶馆里的内容和故事没有上个世纪那么丰富,但品来也依旧别有一番滋味。
在这里,陈墨两人看到了正操着一口蜀地方言在打麻将的苏清雅。
那姿态,相当慵懒随性。
许红豆笑着走过去,拍了拍她的肩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