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现在不一样了。
邝埜还活着,这次殉职的武将不少,但对比她那个时空,活下来的武将更多。
陈怀、朱冕、井源兄弟,还有英国公之子张忠……
本来会憋屈的死在瓦剌乱军中的十余武将,他们都活着。
大明可以不只倚靠杨洪一人。
她那个时空,因手握宣府重兵,在京城保护战中立下大功的杨洪可谓是权倾朝野,连于谦和石亨都要哄着他。
以至于满朝文武明知道土木堡之变皇帝被俘,朝臣被大量杀害,是因为杨俊玩忽职守,怠慢所致,杨俊依旧保住性命。
最多在御史弹劾时被杨洪调到边关,等过个两年,就又恢复原职。
而杨洪的侄子几人都因他在军中任要职,却不立寸功。
潘筠想着杨洪,朱祁钰也提起他,唏嘘道:“……杨洪上书请罪,他也知其子罪大恶极,但杨俊已经战死,那是他唯一的儿子,本王的意思是,功过相抵,还是用其为宣府总兵。”
潘筠笑着颔首:“郕王宽仁。”
对朱祁钰继续任用杨洪,除了几个武将极其不满外,其余朝臣都没意见。
于谦也没有,此时宣府一动不如一静,杨洪只要没有谋叛之心,就可以一直用。
他和郭登不一样,杨洪是真有才华,而且他镇守宣府多年,这一次,潜入防线的瓦剌军队都是从大同防线进的,宣府那边,除了回援皇帝的杨俊那一支,杨洪亲率的大军,一直牢牢守着宣府防线。
可惜,虎父出犬子。
于谦一听说郕王要用邝埜做大同总兵,立即带头附议,并顺势提议陈怀为其副手。
本来有些恼怒的武将们一滞,权衡片刻,还是沉默不语,算是默认了。
但大家也忍不住私下讨论:“不是提了陈将军,怎么又给了邝埜?虽说他是前兵部尚书,但他是个文官,他知道怎么练兵、守防吗?这可和打仗不一样,事情繁琐着呢。”
陈怀却一直想着当初英国公将他和朱冕藏到屏风后和邝埜说的话,邝埜留下,他会不会着重整顿屯田和练兵的事?
大同是重镇,若大同能整顿好,以大同为例,便可推广全国。
这次的仗真是长了教训。
屯田、军饷和练兵的事要是他来做,必得罪同袍们。
邝埜和他们不一样。
邝埜是文官,子孙出头还是靠科举,于军务上,他只要顾自己就行。
但他不行。
他家是军籍。
陈怀就是袭父职,一入军中就是副千户,一路干到平乡伯,是新勋贵。
以后他的子子孙孙都要到军中谋官职的,他哪敢得罪老勋贵吗?
哦,新勋贵也不行。
而且,他屁股也不干净,整顿军务这事,谁来都行,就他不行。
陈怀心中一顿,猛地想起来,整顿军制这样的大事,英国公找邝埜,是因为邝埜是兵部尚书,在文官中名声还很好,但当时为什么点他和朱冕在屏风后偷听呢?(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