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擅于勘测矿产,另一个则是对地质学很感兴趣,在国子监时就曾助翰林院修撰过相关书籍。
除此外,道录司也派了一个人跟随,那是个道士出身的九品小吏,同样精通矿藏。
王骥在家里过了中秋,八月十六一早便带队伍出城。
他的儿子也跟随左右,他的马越过两辆马车,跑到最前面和王骥并驾齐驱,问道:“父亲,他们说,这一次是于谦和国师一同举荐,于大人是您旧部,他举荐还情有可原,国师为何要向陛下举荐您?”
王骥:“因为我对国家有用。”
“可是我们家和她不是有旧怨。”
王骥瞥了他一眼后道:“先帝在时,朝堂正是因为有尔等这样公私不分的人才变得乌烟瘴气。”
他儿子一脑门的黑线,这跟他有什么关系?
王骥握紧手中缰绳,沉声道:“传令下去,此去只为国,谁若敢徇私枉法,本将必以军纪惩处!”
“是,父亲。”
“你叫我什么?”
“父亲?”
王骥眼睛沉沉地盯着他儿子看,他儿子福至心灵,改口道:“将军!”
王骥面无表情道:“在军中,没有父亲,只有将军。”
“是,将军!”
王瑛觉得,不仅朝堂变了,他父亲也变了,变得他都看不懂了。
王骥巡视辽东时,钢铁厂的地址最后也定下了,就在密云山一带。
潘筠说那里有铁矿。
工部派人过去勘探,几天后果然挖出了铁矿。
于是,他们便圈了密云山一带的荒地,打算在那里开官营铁窑场。
再在附近选址建立钢铁厂。
消息一出,密云县和丰宁县县令闻风而动,官司先是打到顺天府,然后一路打到了皇帝面前。
当然,是隔空用奏疏对轰。
一个说,密云县距离京师更近,且条件更好,此钢铁厂就应该建在密云县这边;
另一个则说,密云山在丰宁这头,铁矿也在这头,为免交通破费,省力省钱,钢铁厂就应该放在丰宁县。
虽然两县县令并不知道户部和工部要合办的钢铁厂主要是干什么的。
但一句,收益归国库,他们就知道,这是个赚钱的作坊。
既然赚钱,那就可能有益于当地的经济。
他们怎能不为本县争取?
皇帝被他们吵得头疼,就把陈循和胡澄找来,问道:“你们说,这厂建在何处?”
胡澄道:“陛下,我不会徇私某人,会派人下去仔细勘探,要建厂,交通、水和人缺一不可,您告诉他们,再吵也没用。”
陈循心里是有偏向的,但不好明说,尤其胡澄已经先表态了,他便道:“与其在这吵,不如让他们做好些,只要条件符合,工部自会考量。”
皇帝就让秉笔太监这么回。
两位县令一看朱批,立即回去围着密云山一带修路搞乡村建设去,务必要让工部的官员下来勘探时选择自己。
潘筠不管这些俗务,她给了图纸,就只做技术顾问,然后就撒开手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了。
她先偷偷回家跟父兄过了个中秋节,然后恩科乡试就放榜了。
师侄四人难得出宫一趟看热闹。
挤在一众学子身边,听着他们谈论国事。
潘筠听到,除了谈论这次的试题,大家更多的是讨论这次的清丈土地之策,还有整顿军务。
乡试,各地的学子需要回户籍所在地考试,当初潘岳考取举人,也是回常州府考的。
因为是恩科,来得及赶回北直隶考乡试的秀才比往届要少一些,可也正是因为恩科,自圣旨颁布后,提前到京城等候第二年会试考试的举人不少。
全是历届落榜的举人。
这些人同样关注今年恩科的乡试题目,想要凭此推断出朝廷和考官们的倾向。
论完题目,自然就要论国事。
“我看,明年很有可能要考边谋边策。”
“这一点我赞同,听说,陛下还派了王骥将军巡视辽东,陛下寿辰之后已经派了一支使团前往奴儿干都司,可见朝廷对边关之看重。”
“再不看重,鞑子就要骑到我们头上来了!”
“已经骑到头上了,别忘了先帝是怎么遇难的。”
“嘘,你不要命了,此事不能提!”
“有什么不能提的,此等奇耻大辱,就是要提,还要大提特提,方能激励我等奋勇向前,将来为国报仇,为先帝报仇!”
“哼,我大明兵强马壮,而今瓦剌内乱,要报仇,难道现在不能报吗?现在不报,我看是有些人不想报仇,或者说不敢报仇!”(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