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8章 窝囊完了
“亮出你的st,或空空荡荡?”
胡勋碧被责编说的心动,当即要责编把这份稿子拿来给他看看。
既然推荐这份稿子作为下一期的重点作品推出,那他这个主编自然是要过目一下的。
“马建?”胡勋碧先是看了眼作者的名字,思索一阵儿,没什么印象。
“是一位山东的作家。”身旁那位责编开口说道,“之前没什么太亮眼的作品。”
“我就说怎么不记得这么一号人物。”胡勋碧道。
嘀咕着,他翻开这份稿子,很快就被稿件的内容所吸引了。
《知音》目前最推崇的文章,就是市面上最常见的那种“通俗类”文章。
而这些“通俗类”文章,往往都带点儿猎奇、血腥.
这篇《亮出你的st,或空空荡荡》就非常符合这一特点。
但又有不同。
《知音》之前刊登的文章,那都是一群混饭吃的“文艺青年”绞尽脑汁编的低俗、下流故事。
而这篇《亮出你的st,或空空荡荡》就不一样,这是作者实地考察过以后写的小说。
小说一共由几个神秘故事构成。
总之,胡勋碧看完以后就一个感觉:
血淋淋的故事!
他对那些文化不甚了解,或者说非常陌生,只知道那里异常神秘。
可通过这篇小说,他对那个地方的认知被彻底颠覆了。
胡勋碧这才了解到,那边儿的文化有多么不同,在这普天之下,王图之上,居然还有那样一个令人陌生的世界。
最关键的是,胡勋碧读的时候非常上瘾,就像是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好奇!
他当然好奇了!
虽然并非故意猎奇,可这篇小说本身承载了这样的特性,自带了一抹神秘在文章里,不断的揭秘激发了读者的求知欲以及好奇心。
大部分人还是抵挡不住这样的吸引力的。
你就说你刷视频看着个介绍“双修”的揭秘视频,你不会好奇的点进去看两眼?不会想看看所谓的“双修”是怎么个事儿?
看过一遍,胡勋碧对这篇小说感到非常满意。
《知音》这里是罕见能收到作家投稿的,就算是收到,一般也会退稿回去,他们毕竟是通俗类的刊物,这一类文章就算是写得好,也不在他们通俗类刊物的稿件需求范围当中。
他们喜欢的是什么文章呢?
诸如《鱼为什么放屁》,这里要提一下,真的有这么一本书叫这个,里面的内容画风都是:
“有时候,业者会用超出常规的手段为奶酪增添风味。作家伯克在1888年收到一位古斯塔夫医生的来信,举报一种在柏林销售的非常奶酪。
信里说,出售这种奶酪的店主在里面添加了少女的n,使其口感厚重辛辣。后来事情败露,店主被罚,但据说那款奶酪依旧大行其道,顾客们都对那股子骚味欲罢不能.”
“.”
“征服者威廉在1066年的黑斯廷斯战役中征服英格兰,成为了威廉一世国王。年轻时的威廉身强力壮,能披着全副甲胄跃上马背,但随着年岁增长,他开始不断长膘,以至痴肥。一次,法王菲力普对他的体型说了两句难听的,威廉怒而将法国小镇芒特付之一炬。现场火星纷飞,他的座驾踩到热碳,脚底打滑,威廉身子前冲,撞到马鞍的尖端,重伤引起内出血,六个星期后就驾崩了。
威廉体型庞大,腐烂后更加膨胀,根本无法下葬。据说,两名士兵不得不站上遗体,企图将他强行踩入坟墓。他们拼命使劲,在尸体上上蹿下跳,没想到用力过猛,折断了威廉的脊椎,断骨插进胀满气体的胃部,引起爆炸,威廉的烂肉喷薄而出,把两个可怜的小兵溅得满头满脸。现场的恶臭无以复加,熏得每个人都冲出教堂,连教士们都逃之夭天,去外面呼吸新鲜空气”
呃,这本书的作者还写过两本书。
一本叫《鼻屎为什么不能吃》,讲的是各种和人身体有关的恶心事,比如什么尿疗还有身上长各种线虫的表现,耳朵里长蛆什么的,还有乔治三世的神经病,欧洲的人皮书等等。
另一本叫《狗为什么改不了吃屎》,讲的是动物的各种事,什么蚓螈的皮饲之类的。
总之,《知音》喜欢的就是这个类型,能让你忍不住想凑上去看一眼,又费不了多少时间。
但是这篇《亮出你的st,或空空荡荡》,在保证文学性的同时,又兼顾了通俗小说的一些特性,非常有吸引力。
随后,胡勋碧又听编辑说,作家“刘鑫武”和作家“高行健”俩人各自写了一封推荐信。
刘鑫武这个名字胡勋碧自然不会陌生,当年《班主任》这篇小说的影响力覆盖全国,胡勋碧作为一名文学青年,看他的《班主任》看的那叫一个泪流满面,被深深打动。
至于高行健,这个名字就比较拗口了,但是胡勋碧还是很快回想起来,当年那部非常知名的话剧《车站》,上演不久就被禁了,创作者正是这个高行健。
这两个人都是文艺界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们两个人的信胡勋碧当然是要看一眼的。
尤其是刘鑫武。
作为一名文学青年,心中自然少不了对这样有名气作家的崇拜。
而胡勋碧虽然主持一部刊物,却因为刊物属性问题,极少有机会收到知名作家的投稿,更别提是刘鑫武了。
即便不是投稿,是刘鑫武的一封推荐信,也让胡勋碧觉得心中完全激动,迫不及待的拆开:
“此前拜读马建同志所作小说《亮出你的st,或空空荡荡》,深感震撼,特此撰信推荐,望贵刊予以发表。
其文字锋利如刀,叙事冷峻而炽烈,堪称近年来先锋文学中极具冲击力的尝试。
以近乎人类学田野调查般的细致,勾勒出雪域上肉与灵、信仰与欲望、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剧烈碰撞。
小说中那些未被驯化的生存图景并非奇观式的陈列,而是深刻嵌入人物命运的精神锚点.
我认为,这篇小说与1985年以来“寻根文学”“先锋小说”的精神一脉相承,但走得更为彻底,谨此推荐,敬请斟酌。”
胡勋碧读完这封信,顿觉欣喜万分,“刘鑫武这么大力推荐这部小说,这是好事儿啊!他的眼光能差么?而且要是我们《知音》真的发表这篇小说,那刘鑫武不是欠了咱们个大人情么?!”
读完刘鑫武的信,胡勋碧又看了一眼高行健的推荐信,高行健主要是分析小说的叙事逻辑,说马建打破了传统线性逻辑,采用碎片化、感官化的语言策略,使阅读本身成为一种近乎生理性的体验,使得读者不得不直面生命的粗粝与神圣的交织,“而这种直面,恰恰是文学应有的勇气。”
在末尾,高行健也谈到说,小说中某些场景可能引发争议,但其本质并非猎奇,而是以极端的方式追问存在的真相,这在当下文学趋于温吞的语境中,显得尤为珍贵。
看完这封信,胡勋碧心中想刊发这篇小说的冲动就更大了。
他骨子里是个文学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