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泪纵横之后,范长明精神为之一振,竟似在瞬间恢复了活力,一扫此前萎靡不振的风气。
“杨相公,范某思来想去,觉得有句话实在要提醒一下。”
“但说就是!”
不知何故,杨国忠初识这个老啬夫时厌恶鄙视,经过了这些时日以来的高低起伏之后,竟有些惺惺相惜的感觉了,甚至连此人语气中隐隐的不恭都全数忽略掉。
“天子迟迟不下诏废黜太子,杨相公难道就不急,不觉得奇怪吗?”
原来是担心天子还未废黜太子,有夜长梦多的可能。对此,杨国忠则以为范长明完全是杞人忧天,其实从天子重新掌握朝局以后,就已经在事实上宣布了太子李亨的末日,至于早一步晚一步废黜其人,都没甚分别。
不过,杨国忠却从范长明的提醒中嗅到了另一种味道,似乎这老杂毛已经不像以往那么两面三刀了。
“之所以迟迟没有下诏废黜太子,天子当自有考虑,李亨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再翻过天来了。”
范长明的话一语中的,杨国忠微感讶异,他的确是如此揣测天子心意的。而且,杨国忠还认为 ,秦晋不论出于何种理由,离开长安就等于主动放弃了对朝廷的影响力,一旦到了地方,鞭长莫及这四个字就是为此人准备的,如此做无疑是下了一招臭棋。
无>错^版?本@在)69}书[吧*读}!+6!9书吧?首发本小说}。-
杨国忠在“厌胜射偶”一案中,没少整治哥舒翰的族人,虽然有着天子的照拂而不至于像皇甫恪那般凄惨,但处境亦一度堪忧。现在这老家伙缓过神来,还不得猛虎扑食一般的报复啊?
一时之间,杨国忠有些发懵,难道现在的天子和一年前的天子有是很么区别吗?
“杨相公何其糊涂,难道现在的天子还是一年前的天子吗?”
“范长明,妄议太子废立,你就不怕死吗?”
“荣王李琬!”
而杨国忠也绝非心思迟钝之人,又如何能不明白范长明的所指。
范长明听出了杨国忠话中的不满之意,便又是一笑。
“天子心思深似海,妄自揣测是取死之道。”
瞬息之间,杨国忠只觉眼前一亮,但心头却猛然一沉。
范长明见杨国忠久久不说话,便又说道:“现在秦晋离开了长安,对相公而言,既是好事,也是坏事。”
“这原也没错,哥舒翰是远忧,太子的废立则是迫在眉睫的事啊。”
“说到底,还是没能有把握猜中究竟谁是最属意的人选啊。”
杨国忠自觉思维有些混乱,竟跟不上范长明的节奏了。
如此种种,都足见天子对这个儿子的钟爱。可还有一个问题,李琬的身体不是很好,去岁领大元帅后卧病在床差点一命呜呼,今年开了春以后才逐渐好转。在天下大乱的紧要关头,立储君的原则一定是在成年皇子中尽可能选身康体健的。
别看杨国忠在表面上咄咄逼人,其实在骨子里怕极了此人,只要秦晋带着他那几千神武军离开了长安,自此以后就再难成事。而他将要面临的最大威胁,也不在朝廷之上,而是来自于驻军潼关的哥舒翰。
“怕,如何不怕,人哪有不怕死的。但范某这些话却都是出自肺腑为相公筹谋的啊。”
不过,杨国忠却板起脸来对范长明加以斥责,并未接着他的话头说下去。
天子迟迟不提废立太子,原来并非全然是在忌惮某个人,而是在积蓄足够的力量与威望,以期能在废掉李亨以后,有足够的实力来选择他所属意的人选。
杨国忠点点头,的确如此,天子在诸子中确是对这两个儿子颇为偏爱。仅从授予他们的官爵上就可以窥得一二。比如荣王李琬,早在开元十五年就获封京兆牧,遥领陇右节度大使,开元二十三年又加开府仪同三司,天宝元年再授单于大都护。在安禄山造反以后,天子又以李琬为兵马大元帅,高仙芝为副帅。
“天子的考虑是想长安政局彻底稳定后再提废立之事,无非秦晋那竖子是个变数,想等着他离开长安以后,也少了此人干涉太子人选吧?”
“秦晋走了的确是好事,但对相公而言却绝非仅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