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7章 主簿仲达
雒阳,南宫朱雀门外东侧,是尚书省。
尚书省又在内部分为六部,随着许都政变以来,尚书省越发的像一个例行盖章的地方。
中书省、门下省都在南宫之内,虽然南宫主体殿宇毁坏,但张扬护送天子东归时,与刘表、袁绍派来的士兵共同修建的杨安殿功能完善。
因此中书省、门下省分别建在杨安殿前的左右偏厢长屋里,中书省在东侧,门下省在西侧。
门下省的五位侍中此前还多多少少有些决议的权力,多少能施加一点影响。
自从宗室代表的逯乡侯、侍中弘农刘松潜逃河北后,门下省的五位侍中职能也进一步剥夺,成了一个例行盖章的地方。
中书省也是如此,中书令伏完满门遇害后,中书监赵蕤代行中书令的职权。依旧不参与议政,只负责盖章。
真正执政的依旧是太傅、太保与太师这三位上公所领的上公府。
雒阳朝廷控制的范围缩小了,但不等于会放弃冀州、兖豫青徐关东四州、荆益扬交南方四州。
因此这九个州若有官吏、士人逃回雒阳,吕布也会量才施用,普遍是授官后打发回去。
成本不过是一枚一寸见方的铜印,一道诏书而已,这种人回去潜伏起来,总有用上的时候。
吕布也是吃亏太多,也不敢随意往自己的太保府里塞人了,也开始启用寒门士人,用这些人充实他的太保上公府。
比起那些名声在外,在本郡有很大影响力的名士、高门之后,现在这些寒门更容易为吕布效忠,为吕布做考虑。
比起太保上公府,吕布更喜欢大将军幕府。
按着公卿排序,大将军、大司马也是上公府,区别于普通的三公府、开府仪同三司公府待遇的其他府。
因此吕布的公府依旧悬挂大将军牌匾,他的掾属依旧编制在大将军幕府诸曹系统内;吕布如此,赵基也是如此。
赵基旧的大司马幕府也没有进行大改,只是把温恢、张卫编在了太师府。
太师、太保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赵基拿到了河东郡公,吕布拿到了河内郡公。
吕布可以对河内公国进行高强度管理,能极大充实吕布的文吏团队。
可河内残破,赵基护国讨袁凯旋撤兵时又把河内东部各县搜刮一遍,其实吕布能得到的人口、人才十分有限。
河内士人从汉帝国司隶直属户籍变成了藩属河内公国的臣民,他们在雒阳朝廷的出路彻底绑死在吕布身上。
因而目前,吕布这里挂着三套牌子,有着两套行政班底。
太保上公府、大将军幕府共用一套;河内公国的……小朝廷又是一套,这才是吕布真正的嫡系、班底。
河内公国的国都被吕布选在温县,这套小朝廷其实并不满员。除了部分必要设立的衙署外,许多公卿职务都被吕布拿来封赏旧部。
他的旧部多围绕雒阳八关进行布防、军屯,这些人领着雒阳朝廷所授的将军、中郎将、校尉职务,同时还兼任着河内公国的公卿职位、四方将军、卫将军。
套着河内公国这层皮,吕布算是正式将他的旧部纳为了臣属。
这些旧部哪怕身兼帝国、公国两套官位,但见了吕布后,不分公私场合,都要尊吕布为君。
这一点太重要了,很多人事工作因此而简化,效率提高。
二月十八日,雒阳的大将军幕府。
吕布与往日一样,聆听着窗外走廊里的丝竹之声,翻阅着等候门下省列位侍中用印的公文,这些公文是从太傅、太师府发来的。
其中若有吕布觉得不合适的,他自然会退回去,以做协商处理。
其实能送到吕布面前的公文,都是他幕府各曹筛选、审理过的,现在只是给吕布过目、终审而已。
重要的人事调动,都是吕布的幕府诸曹与赵基、赵彦的诸曹对接协商……这个过程里,吕布的诸曹处于弱势地位,但也能维护吕布的基本盘不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