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招商引资
柴荣虽然对李奕讚许有加,但却並未当场採纳他的方略。
毕竟打仗不是只靠士卒的驍勇就行,而是要牵涉到方方面面的权衡。
如果把军队比作锋芒,那么支撑这柄利刃挥动的,便是国家机器在暗处无声的轰鸣。
尤其是像征伐南唐这等规模的战事。
粮秣器械的调集、转运,丁壮民夫的徵发、役使……等等一切皆如山岳般横亘於前的先决之题。
绝非仅凭一腔锐气或精妙奇谋便可轻忽。
因此,待离开枢密院之后,柴荣旋即於大內寢殿,再次召见了宰相范质、王溥,以及翰林学士等近臣,商榷南征的具体事宜。
李奕的策略著眼於战场上的胜负手,欲以雷霆万钧之势摧垮敌军的意志。
而掌控中枢、总理庶务的宰执大臣们,与李奕这类领兵作战的武將截然不同,他们的职责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因而对待战事的態度都非常谨慎。
相比於作战计划的可行性,他们更在意战事背后的千头万绪,以及遭受失败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所以范质、王溥等核心重臣,都不太赞同李奕提出的“军事冒险”,而更倾向於王朴那套稳妥的作战方略。
不过,这一切的利弊权衡,暂时都与李奕无关了。
反正他该说的都已倾囊道出,至於最终该怎么抉择,那是皇帝和宰相们的事。
回到了殿前司的衙署,李奕如往常一般行事,先是召集各部將领点卯、训话,隨后回到官房处理军务案牘。
虽然皇帝已经班师回京,李奕点检军司的差遣自动解除。
但由於张永德和史彦超还留在淮南,所以殿前司的日常事务还是他暂理。
至於侍卫司那头,马军都校韩令坤返京后尚在家休养,而侍卫都虞候韩通本就忙著京师的诸多营建事务,如今更添了督造水师战船这一重担。
如此一来,李奕名义上回归了殿前马军的本职,但实际却仍兼管著两司的诸多军务杂事。
好在战火初歇,又值岁末年关,衙署中的公务也相对清閒了几分。
手头事务处理得七七八八,李奕並未急著离去。他提起毛笔,蘸了墨水,又伏案写起奏章来。
首要便是龙津桥一带的营缮改造。
工程项目已经正式动工了,一切都在按部就班的推进。
而李二娘家的消息前不久也从成都传来,明確表示愿鼎力襄助建造“东京第一楼”,押送钱財货物的商队已经在赶赴东京的途中。
既然对方这么上道,李奕肯定也会信守承诺——他准备上书奏请皇帝恩准,赐予李二娘家在东京经营酒、茶的专卖权。
奏疏中,他特意点明李氏商贾来自蜀地,其出资参与营建龙津街市,乃是“感佩大周赫赫国威,深信天下一统之期不远”。
故而,对方出於对大周强盛的心驰神往,兼之觉得周国必能统一天下,因此“欲先占东京宝地,以图日后兴隆”。
而许之以专营惠利,则是为了“树商贾之旌表,彰天子包举海內之宏量”,使“四方货殖闻风而慕,咸趋周土,以增国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