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该去赵家走一趟了
中午殿前司官署管饭,但有部分武將直接回家去了,甚至还有些人在点卯过后,去了军营就没再回到官署。
其实按照规矩来说,指挥(营)一级才是军队的核心编制,日常的作训等事都是由指挥使们负责。
军都指挥使及以上將校,在巡视、安排完各部事务后,应当回到军司官署呆著,平日里並不需要在部队驻地坐镇。
但作为中高级武將,早退从来都不是事。
这年头,朝廷对武將们颇为宽容,只要能把本职工作干好,对於其他的细枝末节,通常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过到了李奕这种级別,却又是另一种情况了。
因为他的地位在禁军中,早已是屈指可数的程度。
除非是遇到了特殊的紧急情况,否则枢密院的任何军令、布置,都绕不过他这个级別的大將。
更別说,如今殿前司的主將张永德不在东京,军中诸务都要李奕经手过目,谁都可以偷懒,唯独他不行。
吃过午饭,李奕也不休息。
而是让人拿来一部分军中的人员籍簿,以及各部將校呈送上来的大事小情,认真仔细地翻看起来。
李奕倒不是忙不过来,非要挤占休息时间来办公,如果他愿意其实可以小憩片刻。
但他充分发扬了前世的学习工作经验,明白很多东西都是时间泡出来的成果。
只要底子不是特別差的人,如果把时间精力泡在一件事上,必定多多少少能有所收穫。
时间进去了,回报就能渐渐地出现。
相反,就算是天才,不时间也照样难以在某件事上有什么作为。
天才和普通人的区別,或许只是费精力的多少,以及最终能达到的上限……但若是瞧都不瞧,做都不去做,那再高的天分也白瞎。
李奕觉得自己的天资还算过得去,起码在军事上他学习吸收的很快,甚至还能通过別人的经验,从而达到举一反三。
而现在,他不需要时刻惦记著遥远的未来,只需要盯紧当下有价值的事,哪怕再小也一步步去做好。
就好比摆在他面前的这份人员籍薄,绝大部分人名他根本不认识,少数人也只是在脑中有点印象。
但这不妨碍他在心里琢磨,各部军中的哪些位置上有哪些人,他们是什么出身、有什么可以用得上的地方。
李奕未必要將每个人都牢牢记得,但只要心底有个大概的思路,找机会和这些人有所接触,那也就够了。
“我可能记不得你,甚至只和你见过一面,或许说上那么一句话。但你一定会记得我,因为我比你有名气,我的功绩和地位让你敬畏……”
李奕记不得前世在哪本书上看过的这句话……说的却很有几分道理。
他无法將军中都安插上自己的人,总会有触及不到的角落,而且做得太过也会引起不必要的猜忌。
但其实很多时候,未必需要获得所有人的拥护,何况这种事也很难办得到。
只要能有部分拥躉坚定支持自己,剩下的人不抱团反对自己就够了。
最鲜明的例子,莫过於歷史上的赵匡胤。
在李奕看来,若是拋去运气的成分,赵大能成功的关键,不外乎三点——
首先是压在他头上的两座大山被搬开了:李重进被调离禁军中枢,虽掛著一个大大的名头,但远在淮南却鞭长莫及;而张永德更是直接被擼了军职,没了兵权那就狗屁都不是。
其次就是赵大在军中拥有自己的拥躉,哪怕只占將校里的一半甚至还不到,但这股力量却足够坚定。
而剩下的那些人,就像是一盘散沙,没有核心人物將他们聚起来,根本发挥不了作用,属於是谁贏就帮谁的。
最后便是赵大自身的威望。
他接任了张永德的位置,以殿前都点检之职掌控殿前军,“威”这一项已然足够。
至於“望”这方面,赵大立下的那些军功也撑得起来。
思虑间,李奕拿起笔在纸上写下“殿前司”三个字……这是他的基本盘,安插的人手也多在殿前军。
其中內殿直的主將是马仁瑀,李奕和对方是光屁股长大的,两人的交情自不必多说。
除此之外,他的义社兄弟张建功,如今是內殿直的左番都虞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