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运河之上!夜泊清口码头,见故人
七月二十三日,清晨。
常朝之后。
沈念手握可节制南京所有官员的敕书,离京赶往南京城。
南京乃是大明冗官冗职的重灾区。
南京稳则江南安。
江南承担着整个大明六成以上的赋税。
地方官府稳定非常重要,绝不能因裁革冗官冗职而导致地方不宁。
沈念此次的任务便是令裁天下冗官冗职策在南京稳健展开,若南京六部的部堂官们不能严格施行此策,那沈念可能就要亲自布置安排,调整人事。
从京师到南京,坐船走京杭大运河自然是首选。
在没有恶劣天气的情况下,二十日左右便可抵达。
此次陪同沈念一同前往南京的官员有吏部郎中孙维清、中书舍人王嘉、锦衣卫千户齐虎。
孙维清与王嘉各带有十余名文吏,负责记录、抄写、汇算、检查、保管考绩卷宗等。
锦衣卫千户齐虎则是带了上百名锦衣卫,负责护卫沈念的安全,沿途亦有兵卒维持秩序。
阁臣出行,一般都是代君巡视。
配置有文有武,在不借助地方力量的情况下,便能轻松处理任何公事。
此外,朝廷依照惯例,还为沈念安排了杂役、马夫、侍女,还有十余名持伞、扇、旗帜等仪仗的胥吏,但全被沈念去掉了。
他做事喜欢利落,不喜阵仗过大。
当日午时。
沈念一行赶到了通州潞河驿,然后坐上了官船。
因沈念的差事不是十分紧急,故而官船只在白天赶路,夜间多在驿站休息。
……
翌日,艳阳高照,天气酷热。
运河水缓缓流动。
不时便能看到一艘艘商船从辽阔的水面上驶过,商船见到官船,皆会避让。
沈念等人一行的官船沿北运河向南行去。
近午时,船舱内。
沈念身穿薄衫布鞋,坐在正中间的一张大椅上。
前方站着吏部郎中孙维清、中书舍人王嘉、锦衣卫千户齐虎三人。
沈念朝着三人道:“自此刻起,我立下三条禁令。”
“其一,禁止任何宗室、地方官、乡绅、商贾、名士等拜谒、送礼或在咱们途径的驿站中设宴迎接。”
“其二,禁止一切扰民行为,所有官吏杂役非正事,停船靠驿后,没有我的命令,皆不得离驿。”
“其三,严禁有百姓以任何目的在河上拦船!”
“是,阁老!”三人同时拱手。
当下之大明,莫说阁老出行,就是地方总督、巡抚,甚至七品的言官出行,都能有一大群官员迎来送往。
张居正丁忧返乡时,就有诸多藩王、官员,设宴迎接。
因表达的是对张居正父亲的哀悼,张居正有时不得不参与应酬。
而沈念最是厌恶这种人情事故。
他交待完毕后,锦衣卫千户齐虎自然会提前安排,通过驿站让那些地方官或乡绅商贾放弃此等陋习。
至于沈念所言的官吏胥杂役皆不得离驿,是因河岸两侧,商贸繁荣,伴随而来的便有很多妓馆、赌坊,沈念不喜船上之人沾染此勾当。
而“严禁有百姓以任何目的在河上拦船”则是沈念基于多方考虑。
百姓向高官拦船,多是申冤或状告地方主官,这类事件归地方御史管理,沈念不能越俎代庖。
另外,一些百姓所告之事,大多都非唯有沈念这位阁臣才能解决之事。
比如:田地被占,家财被偷,遭到地方恶霸欺凌等。
这类事情,任何地方都有发生,若州县父母官徇私枉法,那也归地方巡抚与御史处置。
沈念若被这些民事纠纷堵在运河上。
他若一一处理,恐怕到了过年都赶不到南京城。
当下的他已是阁臣,自然是以大事为重。
……
这几日,沈念在船上也没闲着。
临行前,他命中书舍人王嘉去吏部,将南京五品以上官员的考绩文书都要了过来,装了足足有两个竹筐。
沈念白日就在船舱内看文书,晚上回到驿站则是早早就睡下了。
生活极为规律。
唯一感到不舒服的是,船上甚是潮热,没有冰块驱热,他午时睡午觉总是能睡出一身汗。
……
这些日子,锦衣卫千户齐虎的护卫事宜做得非常严谨。
小万历有交待。
沈念若有丝毫损伤,他与他手下的锦衣卫全都是满门抄斩的死罪。
齐虎今年三十八岁,曾负责过多名高官的巡视护卫任务。
他从未见过像沈念这样类型的官员。
往昔的一些京朝官,得外差出京师,那都跟撒欢的野马一般。
晚上被地方官招待,有酒有肉有歌舞,甚至还会将一些舞伎悄悄带到官驿中。
即使不爱女色者。
那也是找一些没吃过的美食,大快朵颐。
这在官场已是共识。
只要不被抓到现行,科道官都不会拿这种事情弹劾。
而正处于如狼似虎年龄的沈念,不但对女色歌舞不感兴趣,在饮食上,有时半碗米饭、一条咸鱼,都吃得津津有味,非常满足。
与沈念接触甚少的齐虎,感觉沈念的身上有一股劲儿,一股让人充满力量的劲头。
他逐渐相信了锦衣卫千户石青在醉酒时曾对他说过的一番话。
“你相信有人是为了天下百姓吃饱肚子而做官吗?沈阁老就是这样的,我每次见到他,都感觉他头上写着一行大字:为天下百姓吃饱肚子而努力,他可能是当下全朝最纯粹的士大夫!”
……
七月二十八日,船过德州,进入山东核心河段,水势变得丰沛,船的速度也快了起来。
七月三十日,运河上下起了大雨。
船只临时停靠。
沈念命人找了几根鱼竿,和吏部郎中孙维清、中书舍人王嘉、锦衣卫千户齐虎比赛钓鱼,然四人钓了足足一个多时辰,一条鱼都没有钓上来。
……
八月初二,官船来到黄河与淮安交汇处。
这一段水路,船只需要穿过黄河,然后沿着南运河南下,进入淮河运河段。
这几日。
沈念已将两竹筐的考绩文书彻底翻了一遍,对当下的南京官衙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自打应天、松江、苏州三府遭灾,出现挪用赈灾银事件后,南京的很多职位都被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