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5章 以钞代银
汪应蛟沉默了一会儿后说:“豆子另说。米粮总还是够的吧?”
“银子够,粮食就能够。”王纪回说道,“但是千里迢迢的运粮过去,永远不如就地採买。不管航道怎么改,『南京运北京,三石致一石』的铁律是不会变的。”
所谓“南京运北京,三石致一石”也就是从南京起运三石粮食,最终能成功到达北京的只有一石。而另外两石则都在运输的途中被消耗和损耗掉了。这种极不经济的税收方式,也是嘉隆万三朝持续推进税收白银化的根本动因。毕竟一两银子可比它能买到的粮食要轻得多。
“你说得没错。”汪应蛟沉声道,“但我还是觉得,户部应该做些准备。从京师到王京,往来再快也得两个月,万一我军因为军粮不足而不得自筹粮秣,那我天朝上国的脸面,可就不知道要丟到哪里去了。”
汪应蛟这话说得很委婉,但王纪还是一下子就明白过来,汪应蛟这是担心军队因为缺粮而劫掠朝鲜乡野。而汪应蛟的忧虑也不是毫无根据,当年壬辰倭乱,第一批进入朝鲜的祖承训部,就是因为朝鲜朝廷丟了平壤,无法及时供应军粮,而不得不闯入民家劫粮。虽然影响总体不大,但还是闹得很不好听。
“部堂勿虑。”王纪宽解道,“內阁说了,山东那边会想法子给大军准备五万石米粮隨征。有这批粮食压阵,就算大军入朝之后得不到任何补给,也至少用三个月。而且塘沽那边日常保有超过十万石的储备,我们可能给餉部衙门发函,让他们做好接济朝鲜的准备。”
“既然如此,那短时间內也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话虽如此,可汪应蛟脸上的表情却並没有因此而鬆快太多。“惟理。我想知道,如果扣除挪拨的赃款,辽东和朝鲜的军费缺口有多大?”
“至少四百五十万,至多能超过五百万。”王纪几乎没有什么犹豫就报出这个数字。
“嘶!”汪应蛟倒吸一口凉气。“怎么算出来的?”
王纪起身走到案台边上,探身拿起一本厚厚的帐册,一边翻一边说:“从万历四十六年,每亩田赋加银三厘五毫。万历四十七年,每亩又加银三厘五毫,万历四十八年再加二厘。也就是说,每亩田赋总共加银九厘。”
“去年一整年,天下实收九厘辽餉,共计五百二十一万三千六百四十四两三钱九分四厘六毫,简计为五百二十一万三千六百四十四两。如果减半,那就是二百六十万又六千八百二十二两。辽事未起之前,朝廷每年拨给辽东的正赋约为二百三十万两。辽餉减半,併合正赋,总计约为四百九十万。”王纪走回到並排的客座前,將翻开的帐册递给汪应蛟,並继续道:
“之前说了。辽东年总耗银额计八百三十万,加上朝鲜的一百四十万,那就是九百七十万。收支相抵,那就是四百八十万。上下取浮,也就是四百五十万至五百万。”
“天哪.”汪应蛟接过册子,声音都有些发抖了。“户部.户部这边原本准备如何弥补这个缺口?”
“唉!”王纪长嘆一口气,缓缓坐下说,“还能有什么法子,说来说去,无非也就是开源节流那老几样。倒是宫里似乎是弄了个新的办法出来。”
“你是说在天津开埠,靠著海上的商路开源?”汪应蛟问道。
“这倒是一个法子,”王纪点点头,又摇摇头。“但我刚才想说的却不是这个事情。”
“那是什么?”汪应蛟看得心烦,索性合上那本册子。
“日月银行,您知道吗?”王纪反问道。
“日月银行.”汪应蛟想了想,“正阳门那边好像有个招牌。还掛得挺显眼的。怎么了?”
“您知道这个银行是干什么的吗?”王纪卖了个关子。
“银行.”汪应蛟从没听过类似的名词,所以只能凭著经验乱猜。“是买卖银器、银首饰的商行吗?”
“不是。”王纪见好就收,直接揭晓谜底,“这个银行,其实就是宫里开的票號。”
“票號?宫里开的?”汪应蛟只觉得莫名其妙。“这是哪个公公的產业?”
“不是哪个公公的產业,是新设的內官衙门。”王纪摇头说,“带品级的。由司礼监直管,总行长就是首席秉笔太监魏朝魏公公。”
“啊?內官衙门.魏公公.”汪应蛟很快就想起了魏朝那张沉默的笑脸。“这是要干什么?做生意挣钱?票號能挣几个钱?”
票號確实是一个挣钱的生意,但对於偌大的大明朝廷和辽东那边的缺口来说,这点儿收入就只能算是杯水车薪了。肯定不如减掉的那一半辽餉。
“票號是挣不了几个钱,但如果这个票號还发宝钞呢?”王纪微微眯起眼睛,幽幽地说。
“怎么又扯到宝钞上了?”汪应蛟反而更疑惑了。“那不是提举司的事情吗?”提举司,全称宝钞提举司,隶属於户部,正八品衙门。成立於洪武七年,下设钞纸局和印钞局等下属机构,专司大明宝钞的印刷、存储与流通。
“这个银行弄了一种叫『大明银票』的『新宝钞』出来。”王纪呵呵一笑,接著解下掛在腰间的锦绣钱袋,从里边儿掏出一张一两面额的银票,递到汪应蛟的面前。“就是这个,您看看吧。”
汪应蛟放下帐册,接过那张所谓的『新宝钞』,发现这是一张一掌长宽的多色双面雕版纸钞。边缘有明显的裁剪痕跡。
纸钞的抬头是十个横排著的大红色的馆阁体字——大明日月银行通行银票。
落款同样是四个横排著的大红色的馆阁体字——泰昌元年。
两行红字中间的主体部分,是一列用黑色墨水印製的隶书:官银壹两整。
除了这些基本文字,银票的正面还印著一些防偽用的纹。这些纹让银票一眼看上去很像宝钞,但仔细观察,又明显不是宝钞。
两行红字之內,包裹著黑色主体字的大面积图案是一个九迭篆边框。左侧的边框里是用九迭篆撰写的“天下通行”,而右侧边框里则是用同样用九迭篆撰写的“大明银票”。
和大明宝钞不同是,边框以外不是龙纹饰以及波涛图案,而是稻穗和银锭的图案,以及一对儿左右对望的七品鸂鶒。
看过正面,汪应蛟便將之翻转过来观察背面。银票的背面也有边框和文字。边框同样是稻穗、银锭以及鸂鶒,而边框中央,则是用馆阁体竖著印刷的制式说明:
本票与等额官银通行。
本票不记名,见票即兑,务必妥善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