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皇太极的“运筹帷幄”
1636年11月15日,盛京。
大清皇帝皇太极立在盛京城头的箭楼前,玄狐皮大氅在朔风中猎猎作响,肩头落下了一层薄雪。
他眯着眼望向西南,那是宁远的方向,也是阿济格率领一万二千铁骑奔袭的虚途。
寒风卷着碎雪掠过雉堞,城下传来战马嘶鸣和铁甲碰撞的声响。
正白旗的纛旗在风中翻卷如影,阿济格的先锋已消失在雪幕深处。
皇太极的拇指无意识地摩挲腰刀刀柄上的鹿角纹,那是他二十年前在赫图阿拉的雪原中猎得的一头雄壮公鹿。
那头鹿的犄角的犄角在阳光下泛着琥珀色的光,如同此刻腰刀上凝结的霜。
“十二弟此去,明人必以为我大清清算旧账……”他嘴角浮起一丝冷笑。
宁远城里的祖大寿此刻定然在惊恐不安中加固城墙,却不知辽东的雪原上埋着更大的杀机。
旬月前,朝鲜使臣金堉在崇政殿上梗着脖子说“小邦事明如父”时,他就知道该让这些高丽人再度尝尝八旗铁蹄的滋味了。
更是要让他们晓得谁才是他们真正的主子。
远处传来号角声,是镶蓝旗的兵马在集结。
多尔衮正带着真正的东征主力囤于辽阳,直等宁远烽火一起,就要随同朕踏着封冻的鸭绿江扑向汉城。
皇太极忽然想起父亲努尔哈赤的遗言,“取朝鲜如摘熟桃”,可这桃子偏偏长在明朝的篱笆边上。
一片雪粘在他的貂皮围领上,化成了水珠。
这让他想起二十天前盛京城外的阅兵:蒙古八旗的箭囊里插着鸣镝,汉军乌真超哈的火铳手在雪地里操演三段击,连虎尔哈部的野人女真都穿上了铁甲。
此刻这些刀锋却要藏在阿济格的虚招之后,像猎户设的陷阱般等着朝鲜人一脚踏进来。
“皇上,该回宫了。”范文程的声音在身后响起。
皇太极没有回头,只是抬手接住一片雪,看它在掌心化作虚无,如同那些精心编织的谋略,虚实之间,皆是杀局。
“我们有必要搞这些……虚应之事吗?”旁边突然传来一声不满的声音。
皇太极转头看向左手边的和硕礼亲王代善,神情木然地问道:“大贝勒,可有言教我?”
话音未落,北风突然卷着雪粒灌进箭楼,撞得悬在梁上的铜铃叮咚作响。
“……”代善见皇太极表情不虞,心里一突,悚然想到这位新晋大清皇帝的手腕,顿时敛去了恣意张扬的神态,微微弯了一下腰,沉声说道:“皇上,臣……无话可说。不过,臣以为朝鲜不过是熟透的果子……”
皇太极盯着代善的眼睛,似乎想从中寻到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大贝勒可是认为,我们这般虚击关宁,实则东征朝鲜,纯属有些多余?”
“臣,不敢妄言。”代善执礼更甚。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皇太极心中微微叹了一口气,但面色丝毫未有变化,“尽管我大清在面对明军和朝军之时,鲜有败绩,在战阵之上更是屡屡占据绝对的上风。”
“但我大清切不可以为征伐之事,犹如喝水吃饭一般轻松写意。要知道,不论是明人,还是朝人,人口和国土皆倍之于我大清。若是临战之际,自大狂妄,甚至多有疏忽大意,也会造成败将覆军之局。”
“我大清丁口不丰,储备不厚,一旦遭遇重大败绩,当会伤及筋骨,损及根本。明人在我大清当前,可一败再败,但经年过后,便会更快恢复,继而卷土重来。”
“而我大清,却不能经历太多败阵,甚至在获得辉煌大胜时,也要顾及自身伤亡之数。大贝勒,你要知道,我大清的底子太薄了!”
“明军像割不完的野草,可我们……“说着,他猛地攥拳,雪块从指缝迸裂,“死一个巴牙喇,要等十八年才能补上!”
“臣,受教了。”代善郑重地单膝跪地,向皇太极打了一个千。
嘴上虽然这般说着,但他心中却是颇不以为然,觉得皇太极此举不过是故弄玄虚,对八旗部队瞎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