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沃土(二)
“今年分配给我们金川地区的四千移民份额,我准备将其中四分之一调拨至望江堡(今阿伯茨福德市),你能吃的下吗?”
9月21日,金川地区行署专员赵展鹏甫一下船登岸,便向前来迎接的望江堡负责人夏世昌抛来了一个问题。
夏世昌往前半步躬身行礼,粗布裤腿上的泥点簌簌往下掉
“没问题,卑职吃得下!”夏世昌只是稍事沉吟,便往前半步躬身行礼,给出了肯定的答复:“不过,我请求地区行署能多抽调一些基层管理人员过来。”
他转身指了指码头东侧正在搭建的几排木屋和远处正在平整的田地:“移民栖身的木屋建了五十多间,可暂时容纳三四百人。半年前排干的一千八百多亩沼泽地,也已干涸,就等着新移民来开垄。”
“只是,现有七个拓殖屯的文书,一半还是去年刚上岸的移民,仅上过几天夜校,连丈量土地的绳尺都用不利索,基层骨架得再填些好材料。”
赵展鹏嘴角漾起笑意,从身后书办手里接过一张名单:“五名新洲管理培训学院的毕业生,都是学农政和水利的,明天就坐船过来。十个退伍老兵我也点好了,只要给他们一把铁锹和一杆火枪就能带着新移民扎进荒滩。”
他顿了顿,指尖在名单上重重一点,“还有饶州(今素里市)、金川(今温哥华新威斯敏斯特市镇)两县的一百名老移民,都是种过三年圩田的熟手,每家带着农具和牲畜也会陆续迁过来,正好帮新移民把‘开荒三件套’--犁、耙、水车给用顺了。”
“如此这般,你们望江堡的拓殖体系应该可以初步的搭建起来,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给了你们这么多支持,我希望在三到五年时间里,看到望江拓殖区能变成整个行署地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专员,我还需要大量开荒耕作的大牲口。”
“都满足你。过些时日,我会让金沙滩那边发来一百五十头牛、五十匹马。”
“太好了,我保证完成专员大人交办的任务。”夏世昌挺了挺胸膛,郑重地应诺道:“专员,待明年秋收时,望江堡的麦囤定能堆到屋檐高。”
“我要的可不止麦囤。”赵展鹏拍着他的肩膀,目光投向更远处的芦苇荡,“三五年后再来,我要看到这里有学堂、有商铺,还要有能通马车的官道连到其他县镇。望江是金沙河南岸的腰眼,得把这口气顺起来。”
望江堡拓殖区是两年前设立的,正好处在饶州和金沙滩(今奇利瓦克市)之间,将整个金沙河南岸地区连成一片。
目前该拓殖区仅有一堡六屯,移民人口四百余,耕地五千多亩,尚未实现粮食自给。
不过,经过农业专家的考察,发现该地区的农业条件丝毫不比镇江所在的河口三角洲差太远。
这里地处金沙河与小梁河(今苏马斯河)交汇处,有大片冲积平原,冲击土层深度达3-5米,而且土壤还覆盖了一层火山灰(源自附近贝克火山),磷钾含量比其他地区高20%-30%。
一些老农非常笃定地说,这些土地一旦开发出来,仅凭自然肥力便可持续耕作十年以上而无需轮作。
更难得的是,望江拓殖区的年日照时数也比金川其他地区要多,无霜期更是达180天以上。
也就是说,该地区除了种植水稻可能会面临积温不足的问题外,其他所有粮食作物皆可种植,而且稍事开发便能成为上好的水浇地。
可拓殖的难处也明晃晃摆在眼前。
金沙河、小梁河每年春汛都会漫过河岸,去年一场洪水就冲垮了刚垦的一百六十多亩新田,如今河岸边正有三十多个移民挥着铁锹筑堤,夯土的号子声顺着风飘得老远。
更棘手的是西边和南边的混交林,一些红杉、云松的树干粗得要三人合抱,斧头砍下去只留个白印,伐木队得先烧断树根,再用牛车拖拽,一天也未必能清出半亩地。
夜里经常都能听到狼嚎,上个月有个看田的移民被棕熊抓伤了腿,至今还在堡里养伤。
但这些困难在战天斗地的新华人面前,根本就不值一提。
开荒启明岛时的筚路蓝缕,到分州煤矿的镐钎叮当,再到金沙河金矿的灯火通明,哪片土地不是靠血肉之躯一点点焐热的?
勤劳而又朴实的东方移民,正在将新洲大陆一点一点地变成他们理想中的人间天国。
然而,自五年中枢政府定下了优先向南拓殖的战略后,金川地区所获得的移民配额便逐年少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