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唇枪舌战
二战时期,世界各国的飞行员训练流程虽各有特色,但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要在最短时间内将大量平民青年培养成能执行作战任务的合格飞行员。
而且这是一个高强度、高淘汰率、阶段分明的过程。
总体来说就是经历这么几个过程,分别是:筛选与入伍、预飞行/基础训练、初级飞行训练、高级飞行训练、作战转换训练等五个阶段。
和平时期的飞行员培训一般需要十八个月到两年才能完成从平民到飞行员的转变,如果是海军海空兵的话时间甚至要三年。
另一个时空里,二战爆发后,各国政府都感到这样的培训时间太长了,后方培训飞行员的速度根本弥补不了前线飞行员损失的速度。
随着战事吃紧和需求激增,周期被大幅压缩(美国后期约7-9个月从平民到作战部队,德国后期甚至只有几个月。
但这还不算什么,最疯狂的当属日本了。
到了战争后期,日本培训神风特攻飞行员的时间甚至被压缩到了2到4周,最极端的情况甚至被压缩到了几天时间。
这已经不是培养飞行员,而是制造“一次性”的人肉导弹操作员,利用他们年轻生命的最后一点价值进行绝望的挣扎。
其残酷性和反人性在航空史和战争史上都是极其黑暗的一页。
而在训练飞行员这方面,美国人是做得最好的。
他们依托其庞大的工业和教育体系,建立了高度标准化、流水线式的飞行员培训系统(如著名的“陆军航空队训练司令部”体系),在整个二战期间,美国培训了超过40万飞行员。
以至于日本人在惊呼的同时也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他们的飞行员越打越少,而美国人的飞行员却越打越多。
美国飞行员之所以越来越多,除了跟他们庞大的工业和教育体系之外,和一款东西的出现也密不可分,这个东西就是林克模拟器。
这玩意是1929年,被一位名叫林克的小伙子所发明,但自打问世以来一直无人问津。
直到1934年陆航有十几名飞行员因为训练水平不足而发生了空难,陆军航空兵这才首先成了林克的客户。
在此之后,客户开始络绎不绝地找上来。
林克机训练的效果非常明显,可以大大地缩短真实空中的飞行时间,同时也能够提前在地面上避免一些危险的操作习惯。
原先杜立特之所以认为,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培训出一名合格的飞行员,那是建立在传统的训练方式上的,现在有了林克模拟器,这个飞行时间可以大大缩短。
看到杜立特高兴的样子,苏耀阳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吉米,过来坐坐。”
等到杜立特从模拟器上下来,坐到一旁的模拟器上后,苏耀阳递给了他一根烟,诚恳的说:“吉米……我知道你不会在中国呆太久,最多一到两年你就会回国。
我只是希望你能在回国之前,尽可能的为我们这个国家多培养出一些飞行员,让他们能够驾驶着飞机翱翔在蓝天,痛击那些日本侵略者。”
杜立特接过香烟,看着苏耀阳那带着恳求的目光,心底某处柔软的地方似乎被触动了。
他接过香烟点燃,深吸了一口才说道:“老板……我理解你的心情。
你是一个可敬的爱国者,你放心,我会尽我所能帮你培训更多的飞行员的。
而且,你的训练设施和器械非常的充足完备,唯一制约你的就是合格的预备学员数量了,但对于这点我就没有办法了。”
“是啊!”
苏耀阳深吸了口烟,脸上露出无奈的表情。
和普通的步兵不同,空军属于不折不扣的高科技兵种,对于飞行员的要求也格外高。
要求飞行员有读写能力(手册、指令、报告),基础代数、几何、物理知识(计算航程、弹道、燃油效率),以及航空理论、机械原理、导航。
有鉴于此,对于飞行员的筛选也更为严格。
美英德日等国要求飞行员至少要接受过中等教育(高中),苏联、中国稍低,但最少也得是初中或高小毕业,毕竟文盲是无法驾驭如此复杂的航空系统的。
譬如像高志航、刘粹刚、阎海文等著名飞行员,哪一个不是知识青年?
而在这方面中国恰好是不折不扣的弱项,作为一个文盲率高达百分之八十到九十的农业国家,想要挑选出合格的兵源实在是太难了。
这次挑选飞行员,虽然来报名的人非常多,但几经挑选后,也就勉强筛选出了三四百名飞行学员,再经过层层筛选,苏耀阳估计最后能能成为合格飞行员的能有百分之五十就不错了。
想到这里,苏耀阳就感到自己想要培养出一支合格的空军实在是任重道远啊。
扔掉手中的烟屁股,说到:“吉米……我先回去了,这里就交给你了。”
“好的老板。”正在研究模拟器的杜立特摆了摆手,又自顾自的开始研究模拟器了。
看着聚精会神的杜立特,苏耀阳有些哭笑不得,自己好歹也是他老板,这家伙连表面功夫也不做了。
不过苏耀阳也没有怪他的意思,这家伙真要是一个八面玲珑的人,也就不是杜立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