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文集出版(求月票!)
随着文集所需的稿件已经全部就位,再加上米哈伊尔又狠狠往这项事业里补了一波资金,可以说,文集的出版已经正式进入倒计时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最开始的时候,米哈伊尔跟涅克拉索夫谈的分成比例还是什么给米哈伊尔百分之十五,但是现在的话,由于米哈伊尔在这项事业中出了非常大的力,尤其是在经济这一块。
这就导致涅克拉索夫一度想跟米哈伊尔来上一波六四,米哈伊尔六他四,对此米哈伊尔当然是一句好兄弟在心中!必须五五!什么都别说了嗷!
毕竟就像之前说的那样,涅克拉索夫在这项事业中几乎不可能被替代,而且他出的资金也就是比米哈伊尔少上一些而已,这样的话,涅克拉索夫能在激动之下提出六四,但米哈伊尔可不能真就接受了这个分成。
都哥们!
老涅之后要是发达了米哈伊尔也是绝对会去他家看看的
而在文集发行之前,还不等米哈伊尔提出一些宣传上的建议,涅克拉索夫就率先跑过来跟米哈伊尔说了自己的想法:
“米哈伊尔,我准备将《彼得堡文集》将要发行的消息在圣彼得堡所有的报刊上全都登一遍,或许莫斯科也是如此。总之我准备大发广告了,但是帕纳耶夫觉得这样做的费实在是太大,而我们圈内又有很多人认为这么做非常不体面,有辱文学的尊严。
但我还是坚持这个想法,不过在这么做之前,我还是想先问问你的看法。”
根据这话其实就能看出来涅克拉索夫为何能够成为一流的出版商了,他在这方面的嗅觉和能力要比身旁这些没有过过苦日子的贵族朋友们要强太多了。
至于别林斯基,单纯就是没有太多经商的头脑,并且确实也没怎么在最下层摸爬滚打过。
不过提出归提出,涅克拉索夫在跟米哈伊尔说这件事情的时候,内心其实还是有些忐忑,毕竟当周围都是不赞同的声音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能够保持自信呢?
更何况这真的是一笔很大的开销了,属于是能把两人的债务再猛涨一下的那种
既然如此,涅克拉索夫就算是真的决定做这件事了,又怎敢满怀信心呢?
于是涅克拉索夫就找到了米哈伊尔说了这件事,然后米哈伊尔如是说道:“再没有比这更天才的想法了尼古拉,我赞同的不能再赞同了,有句老话说得好,酒香也怕巷子深,不宣传一下别人又怎么知道我们的这部文集到底有多好,又是在哪里售卖的呢?”
一如既往的,米哈伊尔那淡定的微笑和坚定的语气,简直就像圣光一样照射到了涅克拉索夫内心的最深处,一下子就让涅克拉索夫信心倍增。
就是米哈伊尔提的这句古话稍稍有点奇怪,在我们俄国难道还有哪家合法的酒馆是没有生意的吗?
就算是不合法的也依旧火爆
总之,米哈伊尔不仅坚定了涅克拉索夫的信心,并且还给了涅克拉索夫很多宣传上的建议,帮助他完善了他的想法。
而他的这些建议也是让涅克拉索夫直接呆住了,过了好久才回过神来,然后连连感慨道:“上帝啊,米哈伊尔,你在广告这一块也绝对是一个天才!虽然你说的那些方法里面,有一些简直就像是魔鬼才会用的手段,但还是不得不让人说一句天才.”
米哈伊尔:“.”
怎么还连夸带损的,我这也只是把有些人做过的再说一遍罢了。
就这样,听完米哈伊尔的意见以及建议后,涅克拉索夫兴冲冲地去按米哈伊尔说的那样去做事了。
不得不说,米哈伊尔虽然在理论上是一套一套的,但真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那还是得交给涅克拉索夫来。
而随着涅克拉索夫将某些可行的想法一步一步变为现实,圣彼得堡乃至更远的莫斯科,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开始留意到这部文集的消息:
“伊戈尔,你快看!有一部《彼得堡文集》好像马上就要出版了!”
“嗯?这有什么好稀奇的?彼得堡如今每天出现的新书简直多得简直数不过来,我之前还专门看过两本,写得都很糟。”
“那位米哈伊尔的新小说和新诗歌都将会出现在这部文集里面!”
“什么?!那么在什么时候发售呢?最近的《祖国纪事》我都没有看到他了,倒是看到了好几篇无聊至极的文章。唉!看了他的文章后我感觉有很多作者写得都太差了,连一些已经成名的作家都是如此!”
“就在这几天了,我觉得我们要早点去才是。谁知道它会不会像《祖国纪事》一样被一扫而空呢?”
“会的,我觉得会的,既然我们能看到,那么我们的同学也一定会看到的。”
“上帝啊,我是真的不想那么早起来,亲爱的雅罗斯拉夫,我能拜托您一件事吗?”
“不可能的伊戈尔,与其这样我宁愿跟你一起冻死在圣彼得堡的早晨!”
“哦,米哈伊尔,我知道他,他写的小说有点意思,但真正有教养的先生和太太们是绝对不会主动去看的。不过他的诗歌倒是很不错,虽然未免将自己的爱人看得太重,但是在念给那些太太和小姐们的时候,效果确实不错。
为了他的诗歌,我愿意买上一本。”
“我跟您的意见差不多,他小说的选题往往让人感到不适,倘若他要是能够将自己的目光放在合适的人和物上,那么我相信他绝对是前途无量。”
“不止是那个米哈伊尔,还有大翻译家克罗嫩贝格,以及声名赫赫的索洛古勃伯爵和奥多耶夫斯基公爵,还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虽然价格好像有点高昂,但它的内容似乎真的对得起它的价格了。”
“竟然有这么多知名人士的作品?看起来确实不错,只是他们怎么能在报刊这样的东西上打广告呢?简直就像那些为了贩卖自己的商品,就在那里大喊大叫的商人一样,实在是不太体面。”
“我也是这么想,但还是买上一本看看吧”
类似上面的场景,随着时间的推移,正一次又一次的发生在圣彼得堡各处。
在街头、在大学、在咖啡馆、在书店、在奢华的书房和客厅、在公寓
如此大范围的发生,一方面要归结于涅克拉索夫搞出来的铺天盖地的广告,另一方面则就是单纯的名人效应,除了米哈伊尔这个近来被很多人提起的新星以外,诸多德高望重的作家和艺术家们的名字,也是再次为这本文集镀了一层金,使更多的读者更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