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连忙开始翻阅文案,片刻后,他將一叠卷宗捧到曹轩面前,谨慎的说道:“陛下,校事府的密报倒不算少,但评价和御史台、吏部並无太大差別。”
“既然如此,那就安排阮璃第一批入京述职吧,朕倒要看看这位大才子到底意欲何为?”曹轩冷哼一声道“诺,陛下。”
荀或点了点头道:“陛下如此安排最为妥当,地方官员虽然有朝廷法度约束,但离京千里,总有信息不对称的时候,我们也得给人家说话的机会啊。”
曹轩笑著回道:“荀相过誉了。
荀卿,那第三人呢?”
“启稟陛下,这第三人便是荆州刺史赵儼,此人倒是没有什么大的错处,只有一点,那就是和荆州牧前越不和,甚至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荀攸连忙回道。
听了这话,曹轩脸上的笑容立刻便淡了几分,手指在御案上轻轻敲击著:“赵儼善於协调诸將,当年在襄樊之战中还能调解徐晃、乐进的矛盾,怎么到了荆州,反倒和越处不来了?”
荀攸嘆了口气道:“隆下有所不知,这赵儼和前越的不和,根源在於治理理念不同。
赵儼主张严刑峻法,整顿荆州的豪强势力,他到任后便严查了几起士族瞒报田產的案子,得罪了不少人;而前越是荆州本土大族出身,向来主张以怀柔手段笼络士族,认为赵儼的做法太过激进,会动摇荆州的根基。”
崔琰在一旁说道:“前越久居荆州,家族势力盘根错节,他所谓的怀柔,怕是为了维护自家和其他士族的利益吧。
赵儼严查豪强,本是好事,却遭到前越处处肘,要是继续留在荆州,恐怕会有危险。”
“崔大夫所言有理,但也不能全然责怪前越。
荆州刚经歷战乱,民心未稳,若此时过度打压士族,恐生变故。
越在荆州士族中威望甚高,有他在,能安抚不少人。
只是他与赵儼这般对立,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庞统接口道。
曹轩沉思片刻,说道:“赵儼有才干,执法严明;前越熟悉荆州情况,能笼络士族。
二人若能同心协力,荆州何愁治理不好?可如今水火不容,反而会误了大事。
荀相,你觉著此事该如何处理?”
荀或拱手回道:“陛下,依老臣之见,还是让赵儼回京吧。
荆州紧邻江东,確实乱不得,赵儼与前越的矛盾已闹到地方官吏无所適从的地步,再拖下去,
怕是要被孙权那边钻了空子。”
崔琰闻言立刻反对道:“荀相此言差矣!赵儼严查豪强本是正道,若因与越不和便將其调回,岂不是向士族低头?以后谁还敢在地方上执法严明?”
曹轩指尖停在御案的荆州舆图上,缓缓说道:“让赵儼回京容易,可换谁去接替他?
若派个畏缩不前的,怕是要被越和士族们架空;若再派个强硬的,又会重蹈赵儼的覆辙。”
荀攸在旁翻出吏部的官员名册,指著其中一页道:“陛下,工部左侍郎张范倒是一个合適的人选。
此人虽出身名门,但却以德行闻名於世,而且淡泊名利,爱民如子,若此人去了荆州,当地的士族便很难再找出反对他的由头。”
“善,就这么决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