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群臣諫言,天大的阻力
詔书的声音还未落下,整个朝堂瞬间陷入了一片死寂。大臣们原本交头接耳的动作戛然而止,所有人都呆立在原地,脸上的震惊还未完全褪去,此刻又都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
丞相萧何低垂看眼帘,眉头微微皱起,手中下意识地轻轻摩看鬍鬚。
他心里清楚,推恩令一旦推行,朝堂的权力格局必將发生巨大的变动。
对於他这样的朝中重臣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他深知诸侯势力的膨胀对朝廷的威胁,从长远来看,推恩令有助於稳定大汉的统治,自己身为丞相,辅佐皇帝推行利国之策,也能巩固自身地位,流芳后世。可他也忧虑,推行过程必定困难重重,稍有不慎,便会引发诸侯叛乱,到时朝堂动汤,自己也將面临巨大的压力。
御史大夫曹参,面色凝重,额头上的汗珠愈发明显,顺著脸颊缓缓滑落。他满心忧虑,深知诸侯们手握重兵,且与朝中诸多势力盘根错节。
推恩令虽能加强朝廷威权,但势必会激怒诸侯,他们一旦起兵反抗,天下必將大乱。自己身为御史大夫,监察百官、维护朝廷秩序是职责所在,可若是因推恩令引发內乱,自己也难辞其咎,百姓又要深陷战火,这是他最不愿看到的局面。年轻的諫议大夫则是一脸纠结,他紧咬看下唇,双手不自觉地在身前握紧文鬆开。
他想到自己出身寒门,好不容易凭藉才学进入朝堂,本期望能在这太平盛世施展抱负。
可推恩令若引发动盪,自己的仕途恐怕也將充满变数。诸侯们若反抗,朝廷与诸侯必有一战,自己一介文官,在这乱世之中,不知能否保住性命,更別提实现理想了。
而太尉周勃,眼神中闪炼著兴奋的光芒,他微微握紧拳头,心中满是期待。
他在战场上廝杀多年,深知诸侯势力对朝廷军事指挥的肘。推恩令推行后,诸侯势力被分化,朝廷对军队的掌控力將大大增强,这对於他这个统管军事的太尉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他终於能放开手脚,整顿军队,抵御外敌,为大汉的边疆稳定立下赫赫战功,青史留名。
那些与诸侯有著千丝万缕联繫的大臣们,此刻更是心急如焚。他们暗自思村,推恩令一旦实施,自家在诸侯处的利益必將受损。
平日里收受诸侯的贿赂、相互勾结谋取的好处都將化为泡影,甚至可能会因为与诸侯的关係而被朝廷清算。他们在心中默默祈祷,希望朝堂能有转机,让这推恩令不再推行。
一时间,长乐宫大殿內安静得只能听到大臣们轻微的呼吸声,每个人都在心中权衡著推恩令的利弊,猜测著未来局势的走向,而这份寂静,也预示著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將来临。
就在眾人对推恩令的爭论思索之时,只见一位身著深褐色儒服的中年儒生,
大步从文官队列中走出。
他头戴黑色方巾,面容清瘦,眼神中透著一股执与坚定,双手抱拳,向刘邦行了一礼,隨后高声说道:
“陛下,臣以为此推恩令断不可行!”
“陛下,宗法之制,乃我华夏数千年之传承,嫡庶有別,长幼有序,此乃天理人伦。今推恩令行,诸庶子皆可分地,嫡长子之位尊何在?祖宗之法,岂容轻易更改?如此,则纲常大乱,天下失序,后世子孙又將如何看待陛下此举?”
儒生言辞激昂,声如洪钟,在大殿內迴荡。
“再者,诸侯者,国之屏藩也。彼等皆为皇室宗亲,世受国恩,拱卫大汉江山。今陛下推行此令,看似恩泽广布,实则分化诸侯,令其心生疑惧。诸侯一旦心寒,又何以为陛下守土安民?朝廷与诸侯本应同心同德,今却自相猜忌,恐为外敌所乘。”
儒生眉头紧皱,眼中满是忧虑,身体微微前倾,似乎在急切地向刘邦诉说著自己的担忧。
“陛下,民心者,国之根本也。推恩令下,诸侯必以为朝廷薄待宗亲,而百姓亦会疑惑朝廷政令之多变。民心一乱,国將不稳。且推行此令,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百姓负担必將加重。陛下登基以来,百姓方得休养生息,若因推恩令而使百姓重陷困苦,陛下又將如何向天下交代?望陛下三思而后行,收回成命,以安天下人心。”
说罢,儒生再次向刘邦深深一拜,久久不起,等待著刘邦的回应。
儒生言辞犀利,一番反对推恩令的言论在大殿內迴响。
话音刚落,便有不少大臣露出了不屑的神色。
一位身著紫色朝服的郎中令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嘲讽的轻笑,轻声对身旁的同僚说道:
“哼,这儒生不过是为了一已私利罢了。他以为旁人不知,诸多诸侯国广纳门客,他这类人在那里寻个一官半职並非难事。如今推恩令要削弱诸侯,他的仕途之路恐怕要断,这才跳出来,说得这般冠冕堂皇。
站在一旁的卫尉听闻,微微点头,双手抱在胸前,神色冷淡:
“所言极是,什么宗法大乱,什么诸侯心寒,不过是藉口。若真为大汉江山社稷著想,怎会看不到诸侯势力膨胀对朝廷的危害?只可惜,为了自己那点仕途,就不顾国家大义了。”
一位年轻的黄门侍郎忍不住出声,声音虽不大,但在这大殿之中却也清晰可闻:
“这儒生看似忧国忧民,实则是捨不得诸侯国给予的那些机会。平日里满口仁义道德,关键时刻,还是自己的利益为先。”说罢,他轻轻摇头,满脸的失望与不屑。
就连原本站在中立立场,一直默默思考的少府,此刻也微微皱眉,小声嘀咕道:
“本以为他能说出什么高见,原来是为了自己的前程。这推恩令明明是为了大汉的长治久安,他却为了个人私利,在这里混淆视听。”这些话语虽未高声宣扬,但在大殿內的群臣之间,却如涟漪般传开。眾人看向那儒生的目光,多了几分轻蔑与不屑。
而那儒生,似乎也察觉到了眾人的態度,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却依旧梗看脖子,一副不肯罢休的模样。
这时,一位身著緋色朝服,腰佩白玉,身姿修长的大司农大步上前,拱手作揖,声如裂帛:“陛下!推恩令若行,诸侯封地渐分,其財赋必减。诸侯之財,
亦关乎朝廷调度,財政一乱,诸事皆废。且诸侯失財,必怨丛生,届时朝堂之上,纷爭不休,国之根基,恐为之动摇,望陛下明察!”
话音刚落,一位身形微胖,面容圆润的宗正神情急切,趋步而出,高声諫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