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诸侯拥兵自重,虽现已有隱患,可他们亦是朝廷不可或缺的羽翼。
边疆之地,匈奴等外敌虎视耽耽,时刻妄图进犯我大汉疆土。长久以来,诸侯所率之兵,於边疆防御多有贡献,乃抵御外敌的重要力量。今推恩令削其势力,诸侯或因心怀不满,一旦外敌来犯,他们恐不肯全力勤王。边疆战事,瞬息方变,
若无诸侯助力,仅凭朝廷直属军队,何以御敌?届时,边疆危矣,百姓亦將饱受战火侵袭。望陛下三思而后行,莫要自毁长城,断了朝廷抵御外敌的臂膀,恳请陛下收回成命。”
很多人心中,可都怀看其他的心思。
有人暗自思,自己与好些诸侯暗中往来密切,这些年没少收受他们的好处,无论是奇珍异宝还是良田美宅,都让自家的家底愈发厚实。这推恩令要是真推行下去,诸侯势力一被削弱,自己的这些“財源”可就断了。
而且,他们还担心诸侯们会迁怒於他,毕竟他们在朝堂上也算有头有脸,若被诸侯记恨,往后的日子恐怕不得安寧。
想到这儿,这些人额头的汗珠又多了几分,言辞也愈发恳切,试图说服刘邦收回成命。
那位年轻的諫议大夫快步上前时,心里也是一番算计。他出身地方豪族,家族在当地与诸侯有著千丝方缕的联繫,靠著这层关係,他年纪轻轻才得以在朝堂崭露头角。
一旦推恩令实施,诸侯自顾不暇,哪还有心思关照他的家族?
他的仕途怕是要就此停滯,甚至还可能因家族失势而被政敌打压。
所以,他必须站出来反对,期望能保住家族的利益,也为自已的未来谋条出路。年迈的太中大夫颤颤巍巍站出来,內心满是不甘。他的家族世代与诸侯联姻,家族子弟在诸侯封国內任职的不在少数,享受著荣华富贵。
推恩令推行,诸侯实力大减,家族的荣耀和利益也將隨之受损。他深知自己时日无多,可家族的未来不能毁於此,於是拼尽全力,用那依旧有力的声音,试图阻止推恩令的实施,保住家族的根基。
负责礼仪的太常忧心,他心里清楚,自己能在礼仪之事上有话语权,离不开诸侯们的支持。
诸侯们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在各种礼仪活动上没少找他帮忙,他也从中捞到不少好处。推恩令一下,诸侯失势,谁还会在意那些礼仪,又有谁会再给他送好处?所以,他站出来以破坏礼仪之邦形象为由反对,实则是在维护自己的利益。
刘邦端坐在龙椅之上,听著朝堂上此起彼伏的反对之声,心中怒火渐起。
他紧紧握住扶手,指节因用力而微微泛白,心想朕为了大汉的千秋基业,弹精竭虑,推行这推恩令,分明是为了消除诸侯隱患,让百姓安居乐业,这些大臣却只看到眼前的蝇头小利,为了一己之私,就妄图阻止朕的决策。
朕从一介草民,歷经无数艰难险阻,才打下这大汉江山,岂能因他们的反对就退缩?
这些大臣与诸侯勾结,收受贿赂,朕並非不知,只是念在他们曾为朝廷出过力,一直隱忍不发。
如今,他们竟如此公然地反对朕,是真的以为朕不敢动他们吗?
但刘邦很快又冷静下来,他深知此时衝动不得。
朝堂之上,各方势力错综复杂,若贸然发作,只会让局势更加混乱。
这些反对的大臣,背后都有著各自的利益集团,一旦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更大的动盪,危及大汉的根基。
身为天子,肩负著天下苍生的重任,不能因一时的愤怒而误了大事。
推行推恩令本就艰难,这些反对声早就在预料之中。
需要耐心地说服他们,让他们明白朕的良苦用心,为了大汉的长治久安,必须要推行这一政令。
就算再难,也绝不能放弃,一定要为后世子孙留下一个稳定繁荣的大汉王朝刘邦看著朝堂上吵得不可开交的群臣,心中烦闷不已。
推行推恩令和改革货幣制度,这两件事都是关乎大汉未来的重中之重,可这些大臣们却只盯著自己的利益,全然不顾国家的安危。
他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中的怒火,沉声道:
“今日朝会暂且到此,退朝!”
刚一退朝,刘邦便立刻吩咐身旁的宦官:
“去,把太子刘盈给朕叫来。”
说罢,他大步迈向御书房,脚步急促而沉重。
不多时,刘盈匆匆赶来,进了御书房,他恭敬地行了一礼:
“儿臣拜见父皇。”
刘邦摆了摆手,示意他免礼,神色疲惫却又带著几分急切:“盈儿,今日朝堂上的情形你也看到了,这推恩令和货幣制度改革,遭到了诸多大臣的反对。朕本以为他们能明白朕的苦心,可没想到——”
刘邦顿了顿,眼中满是忧虑,
“这些大臣背后,各有各的利益纠葛,他们为了一己私利,就妄图阻止这利国利民的政令推行,实在是让朕失望。”他在书房中来回步,接著说道:
“推恩令若不推行,诸侯势力愈发壮大,迟早会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货幣制度若不改革,经济混乱,百姓受苦,国家也难以长治久安。可如今推行起来,
阻力重重,盈儿,你说说,朕该如何是好?”
刘邦停下脚步,自光紧紧地盯著刘盈,似乎希望从他那里得到一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