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试点地区,川蜀
一条鞭法,已经確定要在各地施展。
而第一个选择的区域,陆煊决定定在川蜀。
川蜀乃天国之乡,这里物產丰富。
同时几乎与世隔绝。
若出现了问题,也好处理。
陆煊记得没有错,西汉初期刚刚实行的是郡县制与分封制並行。
也就是,在川蜀地区实行郡县制与分封制並行的制度。
这样对於川蜀地区有著很多的好处,又汉朝朝廷任命郡守、县令等官员,管理地方事务:同时也分封诸侯王镇守诸位,这样可以將川蜀分割开来,比如吴芮为长沙王,其辖区包括了部分川蜀地区。
虽然说,这些诸侯王在自己的封国內拥有较大的自主权,能够对汉朝朝廷的权力构成了一定的威胁,但也能保证像川蜀这样的地方不会出现各种问题。
川蜀这个地方还是很特殊的。
其因远离中原战乱核心区域,川蜀地区在西汉初期可以说是很稳定了,其中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原因是秦朝末年的战乱对川蜀地区的影响较小,因此社会秩序较为安定,这样使得目前的川蜀在大汉周围的各个都县內,各方面都很不错。
这也是为何第一个在川蜀使用一条鞭法的原因。
思索良久,陆煊决定亲目走一趟。
大约半个月后,他终於来到了这后世中传说的天府之国。
对於这个地方,陆煊第一想到的就是都江堰,毕竟这道工程可是说到了后世还在使用,而都江堰其实建立了並没有那么久,当然了,这是想对於他现在所处的西汉初期而言。
都江堰是秦国蜀守李冰主持建造的,其发挥著防洪与灌溉的双重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飢”的天府之国,然后文翁疏导江,解决了千顷土地的灌溉问题,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目前川蜀发展的很不错,各种铁製生產工具已经诞生,臂如铁锄、铁犁、铁镰、铁铺、铁刀等早已经开始了普遍使用,牛耕技术也得到了推行,使得浅丘、
深丘的土地得到大面积开发利用,平坝的由土得以精耕细作,粮食產量大幅提高。
在陆煊看来,这里在適合不错了。
他到了川蜀后,並没有急著去见当地郡守,而是来到了都江堰这里一观。
到了都江堰后,最让陆煊瞩目的,就是鱼嘴分水堤。
其在岷江那浩渺的上游江心之处,鱼嘴分水堤恰似一条蛰伏许久、突然昂起头的巨鱼,以一种磅礴且沉稳之姿横亘於滔滔江水之间。其嘴尖如利刃般精准地將自远方奔涌而来、气势汹汹的岷江水一劈为二。
“陆大人,这里就是西侧的外江,其作为岷江的正统主流河道。”陆煊身旁,带领的小官很合时宜的道。
闻言,陆煊点了点头,他看著远处那江水奔腾咆哮,裹挟著巨大的能量滚滚向前。滔滔江水仿若千军万马,一往无前,所到之处激起层层白浪,浪涛拍打著江岸,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仿佛在向世人宣告著它作为主流的威严与不可阻挡。
东侧的內江,就是李冰父子超凡智慧的引水河道,在枯水时节尽显神奇功效。
彼时,约占总量十分之六的江水,像是被一只无形却有力的大手牵引著,温顺而有序地流入內江。这些江水悠悠然淌过,带著生命的滋养与希望,为广的成都平原上那星罗棋布的农田灌溉送去及时雨,也为沿岸百姓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源源不断、清冽甘甜的水源。
观览了都江堰后,陆煊也不再停留,准备去川蜀郡守那里。
到了这里,陆煊才知道,目前的川蜀郡守是文翁。
这个人,歷史上的名气倒不是很大。
不过还是有些东西的。
文翁,名党,字仲翁,为西汉庐江郡舒县人,他任职期间,为川蜀地区带来了诸多积极且深远的变化,文翁极具远见卓识,十分重视水利工程的拓展与维护。
史料中记载,四川西北的岷江每逢降雨,便山洪暴发,泥沙俱下,不仅淤积河床,还常致使河水泛滥成灾,而地势稍高之处又容易遭遇旱灾。文翁见状,毅然主持开挖灌江口,致力於灌溉成都以北的大片农田。
据《都江堰水利述要》记载,他带领民眾“穿江,灌溉繁田一千七百顷”,成为歷史上第一个大规模扩大都江堰灌区的官员,文翁在成都街头看到眾多灾民,经打听得知繁县和氏县因江断流而出现旱涝灾情,一边是良由乾裂,另一边则汪洋一片,两县庄稼颗粒无收,百姓无奈纷纷外出逃荒。他隨即赶往两地考察,发现是皂角岩垮塌压断江河床,导致上游水淹良田,下游久旱无雨。
回到郡府后,文翁马上召集州官商议,决定打通皂角岩,同时上书朝廷爭取治水资金,並在地方绅士中募集钱款,最终,在眾人努力下,不到两年就开通九条河,將江水分流到下游各州县,成功控制了涝灾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