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翁最值得青史留名的是其文化方面的功绩,他见蜀地偏僻且存有蛮夷之风,教育相对落后,便决心改变这一现状,文翁创办了歷史上最早的官办学校一一石室学宫,推行“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招收成都周边贫困县的好学子弟为官学弟子,並免除他们的役。
他还选拔郡县中聪慧且有才能的小更张叔等十余人,亲自激励劝勉后,送他们前往京师,跟隨博士学习知识与律令,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蜀地的文化水平,
还为当地培养了大量人才,改变了蜀地落后的风气,史称“大化”,奠定了“巴蜀好文雅”、崇教尚文的优良传统,史称“文翁之化也”,也开启了中国学术、
文化史上“蜀学”的重要源头。文翁在蜀郡的治理,使当地出现“世平道治,民物阜康”的繁荣昌盛景象,深受蜀地民眾的拥戴,最终他逝世於蜀中,“更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被《汉书》列为《循吏传》第一人。
文翁大约四十多岁的样子,见到陆煊后,拱了拱手道:“见过陆先生。”
文翁早已听闻陆煊到来的消息,早早便率领著一眾川蜀地方官员,在城门外恭迎。文翁身形清瘦,一袭素净的官袍,却难掩其周身散发的儒雅气质,脸上掛著温和而谦逊的笑容。当陆煊的车马缓缓驶入视野,文翁立刻迎上前去,恭敬地行了一礼,说道:“下官蜀郡郡守文翁,恭迎陆大人远道而来,一路劳顿,实是辛苦了。”
陆煊微微点头,自光在眾人身上一扫,开口道:“文郡守,久仰大名。此次前来川蜀,肩负重任,还望能与诸位齐心协力,將朝廷之政令推行到位。”
“大人放心,川蜀之地虽偏远,然下官及一眾同僚,定当全力以赴,协助大人。只是不知大人此次带来的政策,究竟是何种方略?”陆煊神色严肃起来,说道:“此次欲推行的政策,旨在整合赋税役,简化流程,使百姓负担更为合理,也便於朝廷管理。”
文翁皱眉,思索片刻后说道:“大人,川蜀之地民情复杂,百姓以农为主,
且多有依赖都江堰水利灌溉之处。推行新政,还需从长计议,考虑周全才是,以免惊扰百姓,影响民生。”
陆煊听后,心中虽略有不悦,但也知文翁所言不无道理,於是说道:
“文郡守所言,本大人记下了。但朝廷政令不可违,且此政策於大汉长远发展有利,还望郡守能配合。”
文翁拱手道:“下官自当听从大人安排,只是推行之时,还望大人能容下官多提些建议,因地制宜,让新政真正惠及川蜀百姓。”陆煊看著文翁,心中对这位地方郡守多了几分认可,说道:“好,有文郡守助力,本大人对此次新政推行,也多了几分信心。”
说罢,两人一同朝著城內走去,身后官员们鱼贯跟隨。
到了郡守府,文翁便立刻询问,所以的一条鞭法到底是什么。
郡守府中,烛火摇曳,陆煊与文翁分宾主落座。文翁轻抿一口茶,神色间带著几分凝重与好奇,率先开口:“陆大人,一路之上,您提及的一条鞭法,实在令下官费解。此为何种方略,竟劳大人不远千里,亲赴川蜀推行?”
陆煊放下手中茶盏,身子微微前倾,神色认真地说道:“文郡守,这一条鞭法,乃是朝廷深思熟虑后,欲推行的一项重大变革。简单来说,便是將如今大汉百姓所承担的田赋、役以及其他杂征,统统合併为一项,折成银两缴纳。”
文翁手指轻轻敲击著桌面,“大人,这赋税役合併折银,听起来虽简洁,
可我川蜀之地,多是依赖土地耕种的农户。如今他们以粮食为主要產出,骤然要折成银两,这银子从何而来?再者,我川蜀偏远,商贸不及中原繁华,百姓手中现银本就不多。”
陆煊解释:“文郡守,这正是变革的关键所在。百姓手中无银,可將粮食售卖与商贾,换得银两。如此一来,便能促进川蜀商贸流通,活跃经济。且合併之后,省去诸多繁杂的赋税役项目,避免了各级官吏层层盘剥,百姓负担实则更为清晰合理。”
“大人,我川蜀多山地,田地肥瘦不均,这田赋若统一折算,怕是对贫瘠之地的百姓不公。”
“文郡守,朝廷自会考虑周全。田地等级划分,会重新丈量评估,依此制定相应的折算標准。这一条鞭法推行后,百姓只需缴纳银两,无需再亲身服役,
可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农事生產中,长远来看,对川蜀发展益处多多。”
文翁沉思良久,起身拱手道:“大人所言,下官已大致明了。只是川蜀民情特殊,推行此政策,还需谨慎行事,下官定当全力配合大人,將每一处细节落到实处,切不可让百姓受苦。”
陆煊亦起身,拍拍文翁的肩膀:“有文郡守这番心意,本大人便放心了。此次变革,虽困难重重,但为了大汉昌盛,为了川蜀百姓富足,定要让一条鞭法在这蜀地生根发芽。”
第二日清晨,曙光初照,川蜀大地的各个城镇乡村便已热闹起来。街头巷尾张贴著推行一条法的告示,引得眾多百姓驻足围观。在成都的集市上,一位身形僂的老农,眯著眼瞧著告示,满脸疑惑地问身旁识字的年轻人:“这上头说往后咱赋税役都要折成银子交,可咱这家里只有几亩薄田,一年到头也攒不下几个子儿,这可咋整?”
年轻人挠挠头,也是一脸茫然:“俺也不太懂,不过听说是朝廷的新政策,
往后不用再去服那些个役了。”
与此同时,各郡县衙门內,官员们正忙碌地准备著新政的具体实施。
文翁早早来到郡守府,召集下属,反覆叮瞩:“诸位,今日一条鞭法正式推行,切不可有丝毫懈怠。这关乎百姓生计,每一个环节都要落实到位,若有百姓询问,务必耐心解答。”
官员们纷纷领命,各自奔赴岗位,然而,推行过程並非一帆风顺,一些农户听闻消息后,聚在县衙门口抗议。他们叫著:“咱不懂啥一条鞭法,就知道要银子,可咱拿不出来啊!”县令赶忙出面安抚,详细解释政策,承诺会协助大家解决换银难题,可农户们依旧忧心。
而在商贸相对发达的江州,商贾们却看到了商机。几家大粮商聚在一起商议:“这新政推行,农户们都要卖粮换银,咱可得抓住机会,多收些粮食。”
但也有商户担忧:“这政策刚施行,谁知道往后会咋样,还是谨慎些好。”另一边,陆煊与文翁在郡守府內,通过各地飞鸽传书,密切关注著推行情况。面对诸多问题,文翁焦急地说:“大人,这推行难度比预想的大,百姓对银子之事顾虑重重。”
陆煊神色凝重,却坚定地说:“文郡守,这是变革必经之路。咱们即刻调配人手,前往各县,一方面加大宣传解释力度,另一方面组织商贾与农户对接,务必解决换银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