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推行科举制
“陛下今日所见这些孩童,他们並非寻常百姓家的子弟,多是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孤儿。他们的父母亲人,或丧於战乱,或亡於顛沛,天地之大,这些孩子却再无依靠。”
天子的心猛地一沉,脸上的惊渐渐化为凝重。
乱世人如草芥,就拿天子当年东归来说,在路上几乎整整走了一年,生死別离的画面见了太多,路上那累累的白骨,至今都停留在他的脑海深处。
死的人多了,自然孤儿也就多了起来。
再次看向刘贤,天子眼中满是欣慰,“子山有心了!”
刘贤並不居功,继续介绍,“还有一部分孩童,他们的父兄,多在军中效力,有的立过战功,
有的已经捐躯亡故了。”
“將士们在外拋头颅、洒热血,若使其后代孤苦无依,目不识丁,將来浑噩度日,岂不令人心寒?臣每每思之,深感不安。”
天子静静地听著,目光不时的看向那些孩子。
“这些孩子,是国之劫难的余烬,亦是未来之薪火。臣將他们匯集於此,专门请人授以经典、
本书首发,提供给你无错章节,无乱序章节的阅读体验
算数、乃至一些实用之技。供给他们衣食,让他们有屋可棲,有书可读,將来有事可做。”
刘协缓缓步,靠近一扇开的窗户。教书的是一位面容清瘤的中年先生,看上去並非显赫名流,但讲解经文时却深入浅出,目光扫过底下那些睁大了眼睛、努力汲取知识的孩童,充满了一种期许。孩子们的小脸仰著,有的因专注而微微涨红,有的则隨著先生的提问而积极思索,笨拙却认真地组织著语言想要回答。
其中一个约莫八九岁的男孩,回答完一个问题,得到了先生的讚许,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咧嘴笑了起来,那笑容纯粹、明亮,毫无阴霾。
刘协看著那笑容,竟不由自主地也跟著微微扬起了嘴角。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顿时涌入心头。
他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因为如此简单的一件事,而感到这般纯粹的愉悦了。
打击世家的垄断,其实天子是非常支持的,而且他的支持力度和决心,是任何人都无法相比的。
而刘贤也正是看重了这一点!
刘协从九岁开始登基,便沦为了董卓、郭、李催、曹操这些人手里的傀儡。
世家大族对他的冷落,几乎达到了无视的地步。
就拿在许都那些日子来说,除了董承、伏完等少数几个汉室老臣,有谁真正的关心他,在乎他?
没有!
刘协看尽了世態炎凉,尝遍了屈辱无奈。那些盘根错节的世家大族,他们依附於曹操、袁绍这些诸侯,纷纷下注,想要在乱世获取最大的利益,却没有一个人下注在天子的身上。
所以说,世家对天子没什么恩惠,天子打击世家,自然也没什么情面好讲。
那么多年,没人在乎他,没人支持他,天子凭什么对世家心慈手软呢?
如果拿曹不来举例,比如像歷史上那样,曹不逼迫献帝禪位,做了皇帝,那么他会打击世族吗?
绝对不会!
甚至毫不夸张的说,曹不根本就离不开世族的拥护和支持,因为那些世家多年以来,都押注在曹家人身上。
但刘协压根就不在乎世家,因为,他是靠刘贤,靠吕布,才有了今天!
接下来,刘贤与天子刘协並肩漫步,脚下落叶发出细碎的声响,刘贤將所设立的学院具体情况,大致做了一番匯报。
“如今这样的学院,差不多有十处,每一处有百余名孩子,加在一起,总共不到一千五百人。
一刘协驻足望去,见院內几个总角小儿正捧书诵读,童声稚嫩却认真,不由得微微一笑:“子山做什么,总是能先人一步,想的长远!”
刘贤淡淡一笑,继续介绍:“臣现在虽然设立了一些学院,但毕竟刚刚起步,孩子还小,距离他们成才,还需要很长的时间。”他隨手指向了路边的一颗小树,“这就如同种树,十年方可成才。”
刘协的目光投向远处正在练习射箭的一群少年,想不到这些穷苦的孩子也有机会练箭。
弓弦震动声隱约可闻,箭矢破空而去,有的中靶,有的偏斜,孩子们却不气,一次次重新搭箭拉弓。
“你说得对,种树需待十年。”刘协转过头来,眼中已恢復了平静,“朕不是一个心急的人,
等安定天下,差不多还需要几年。”
因为之前,天子和刘贤有过一次深度的交流,等到安定天下后,才会对世家动手,加之经歷了这么多年的歷练,天子已经变的很有耐心了。
一阵风过,捲起地上落叶,在空中打著旋儿。
二人信步来到一处亭台,凭栏而望,可將大半个学院收於眼底。规模尚小,却布局並然。
“这学院让朕想起幼时在洛阳去太学的情形。”刘协忽然道,目光悠远,“那时候,能入太学的非富即贵,寒门子弟纵然才学出眾,也难有一席之地。”
刘贤点头:“陛下圣明。这正是臣想与陛下深谈之事。如今我们所推行之察举制,从战国时便有了萌芽,自孝武皇帝正式確立,距今已有数百年的时间,弊端早已显露出来,现在的察举几乎被世家大族所垄断,別说穷人的孩子,即便是寒门子弟,也鲜有出头的机会。”
天子转身,將身子倚在栏杆上,神情专注起来:“是啊!朕知道!”
刘贤继续说道:“世家大族盘根错节,他们通过结亲、门生故吏、互相举荐,等等各种各样的方式,產生了紧密的联繫。一姓之中,若有子弟为官,则必提携同族;两地世家,常通婚姻,以固其盟。”
刘协若有所思:“確实如此。朕记得初平年间,陈留太守举荐的孝廉,十有八九出自当地蔡、
阮二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