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军和镇筸兵人多势眾,见已打退楚军,谢斌觉得差不多了,建议彭刚鸣金收兵,固守台村和灵湖村,与楚军和镇筸兵对峙,为后方三里墟的物资转移爭取时间。
彭刚没有採纳谢斌的建议,摇了摇头说道:“宜將剩勇追穷寇,全军出击!追击楚军!把预备队也压上!”
楚军、镇筸兵不比四天前和他们交手的黔军和滇军。
楚军与镇筸兵的组织度纪律性明显比黔军和滇军要好出一大截。
同是被左军的銃炮打退,黔军和滇军可是连队伍都收不住。
他们面前的楚军此时逐渐收拢住了队伍,主將也在后军亲自压阵,没有溃败。
彭刚没有时间和谢斌解释,只是下令全军出击,追击还在收拢队伍列阵的楚军和镇筸兵。
衝锋命令发出,衝锋號角响起。
除了炮兵连外,一营火銃兵,两营长枪兵,整整两千三百余人从台村、灵湖村倾巢而出,踩著鼓点向正在排兵布阵的楚军、镇筸兵发起衝锋。
林启荣见己方得势,抱著为死在二塘以及撤退途中惨死於清军之手的兄弟復仇的念头,身先士卒,带领中军的三百余名太平军將士一齐加入了衝锋的队伍。
双方短兵相接,向荣的军阵还没摆好,便再次被太平军打散。
向荣只得带著楚军和镇筸兵边打边撤,直至退到二里地开外的彰钟桥方才止住颓势。
此时秦定三、李孟群等人闻讯率领武宣县城的兵丁练勇加入战场。
太平军的援军,即秦日昌所部的太平军由於路途遥远,尚未赶到战场。
並且天色已晚,彭刚担心继续和清军鏖战下去会陷入清军的纠缠包围,遂收拢部队,带上伤號撤回台村和灵湖村。
退回台村和灵湖村后,彭刚这才向谢斌解惑。
向荣素来用兵谨慎,刚刚抵达武宣,尚不清楚太平军的虚实。
楚军和镇筸兵又一路追杀林启荣的队伍,从二塘追到台村、灵湖村,足足一口气追了二十来里地,肯定体力不支。
此时主动发起衝锋,不仅近战以逸待劳的左军有优势,也能混淆视听,让向荣捉摸不透他到底有多少人马。
向荣新败,又不知太平军的虚实,接下来几天他们肯定不敢贸然主动进攻台村、灵湖村以及三里墟。
三里墟的輜重队伍也能有更多的时间转移物资。
谢斌恍然大悟。
这一仗虽然打贏了,遗憾的是没能擒杀向荣。
向荣是绿营中为数不多堪用的將领。
彭刚对待向荣的態度和周天爵不同,他是真的想擒杀向荣,为太平军消灭一个劲敌。
奈何方才杀到彰钟桥时,太平军也已经是强弩之末,加上太平军的兵力本就处於劣势,清军又有从武宣赶来的生力军加入战场,彭刚不得不见好就收,引兵撤退。
儘管此战未能全歼向荣所部的楚军、镇筸兵,但太平军还是取得了不小的战果。
不仅成功解救了林启荣所部的友军,还毙杀了八百五十余名楚军、镇筸兵,伤者无算。
楚军虽然没有丧失战斗力,但也已经元气大伤。
接下来东乡防线一带的压力会轻鬆很多。
只是这一仗彭刚的伤亡也不小。
不得不承认,向荣的楚军和镇筸兵战斗意志和近战能力確实要比他此前遭遇的清军强上不少。
彭刚的太平军左军自成军以来伤亡人数首次破百。
阵亡了六十九名官兵,其中还有一名连长,一名排长,两名组长。
伤者亦有一百八十二人之多。
林启荣所部伤亡亦有六七十人之多。
向荣军中有三四百名弓箭手,左军的伤亡基本上是楚军的弓箭手和镇筸兵的长枪手造成的。
果如彭刚所料,向荣由於楚军伤亡惨重,不知太平军虚实,不敢继续向太平军发起进攻。
哪怕是周天爵屡次催促向荣发兵剿贼,向荣也只当没听见,继续顿兵彰钟桥不前。
第三天,秦日昌所部的两千三百太平军生力军终於抵达三里墟,加入武宣战场。
向荣获悉有新的教匪进入武宣,更加不敢轻举妄动了。
双方由此陷入僵持对峙,不时互相袭扰。
只是此时双方都已经有了防备,双方战果均战果寥寥。
第七天,一千五百柳州兵、三千柳州团练相继进入象州、武宣战场。
清军由此重新获得了兵力上的优势。
周天爵和向荣能在短期內调动这么多本省、邻省进入武宣战场。
几番试探接触下来,清军的战斗力和战斗意愿比起东乡会战时期有了明显的提升。
彭刚意识到咸丰给清军发的狗粮应该是到位了,继续在武宣和清军纠缠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这便是歷朝歷代的农民起义都不得不面对的严峻考验。
起义军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几支军队的围剿,而是要和能够调动全国军队、资源的国家机器对抗。
纵使打了几场胜仗,也无法从根本上扭转劣势。
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彭刚所带领的太平军接连歼灭周天爵、秦定三所部的大部分清军,重创向荣的楚军镇筸兵。
毫无疑问,他在军事上已经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也做到了自己能力范围內的极限,让武宣、象州一带的清军两度陷入劣势。
而清军仅仅只用一周的时间就抹平了这种劣势。
三里墟的粮秣军需全都运送到了东乡、大冲。
彭刚遂对三里墟和周围的村落进行坚壁清野,引兵撤回山中。
西线战场告捷,彭刚想著太平军主力在东线战场的表现应该也不错。
不想坏消息接踵而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