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苍梧封王
杨秀清將周锡能反叛案政治化,既敲山震虎,敲打了萧朝贵和韦昌辉,又於全军树立起了威望,迫使洪秀全不得不重新考虑封王的事情,可谓一石三鸟。
现在的杨秀清不仅只在自己的中军有崇高的威望,而是在除了左军之外的所有军,声望都如日中天。
虽说杨秀清於蛟塘口勉强挡住了来势汹汹的粤军,石达开驻军藤县县城,为天国守住了西大门,阻遏周天爵进一步东下苍梧城。
但太平军所面临的形势不算好,甚至可以说有些恶劣。
徐广縉不断调遣广东兵增援,对蛟塘口的攻势一次比一次猛烈。
东西水道皆为清军所断,苍梧城同外界的商贸彻底断绝,太平军再度陷入了坐吃山空的境地。
洪秀全本人从未直接掌过军,十分依赖神天小家庭的几位上帝子婿勠力同心,支撑大局。
迫於严酷的战爭形势,考虑到军心向背,几位千岁们的情绪,尤其是杨秀清的情绪。
权衡再三,洪秀全决定姑从凡间歪例,寧可有些冒犯天父,也要给兄弟们封王。
太平天国的制度皆出自冯云山的手笔。
冯云山嚮往周礼,遂以东南西北四方为王號,敲定了封王事宜。
1851年元宵这天,洪秀全不是很情愿的下达了一道《天王詔旨》:
前此左辅、右弼、前导、后护各军师。
朕命称为王爷,姑从凡间歪例,据真道论,有些冒犯天父,天父才是爷也。
今特褒封左辅正军师为东王(杨秀清),管治东方各国;
褒封右弼又正军师为西王(萧朝贵),管治西方各国;
褒封前导副军师为南王(冯云山),管治南方各国。
褒封后护又副军师为北王(彭刚),管治北方各国;
褒封正胞为辅王,辅弼圣朝。
褒封达胞为翼王,羽翼天国。
以上所封各王,俱受东王节制。
封王的《天王詔旨》一出,太平军全军欢腾。
太平天国的王爷们权力极大,不仅有开府设六部的权力,各王皆执掌兵权。
比之东周时期的诸侯有过之而无不及。
尤其是杨秀清,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总揽天国军政,节制诸王的权力,成为太平天国实际意义上的掌舵人。
获得权柄后的杨秀清,迅速著手制定下一步的作战计划。
此前洪秀全一意孤行,枉顾他和彭刚的建议,执意进军广东。
天军不善水战,广东水师善水战,是妖廷数一数二的水师。
广府水网密布,想拿下广府,水战无论如何都是躲不开的,必须面对。
和广东水师打水战,无异於以己之短,击敌所长。
前军西江之败,已经用数百名前军將士的鲜血证明进军广东之策不可行。
杨秀清的中军亦於蛟塘口一带多次同广东清军交战,对广东的清军有了一定的了解认识。
虽说中军在蛟塘口与广东清军的战斗胜多败少。
但杨秀清也不得不承认,广东的清军,实力要显著强於广西清军。
尤其是广东水师强悍的火力,给杨秀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再者,广府人和客家人有著深仇大恨,杨秀清从来都不认为进军广东是什么好主意。
经过认真考量,杨秀清还是决定执行突围前在蒙冲商议好的既定计划,沿桂江水道经平乐府北上桂林,同彭刚的左军会师,合兵一处。
杨秀清贪恋权势归贪恋权势。
可办起事来,雷厉风行,效率极高。
还未来得及庆祝封王,杨秀清便命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率兵保护天王並老弱妇孺北上。
他本人则继续坐镇苍梧,率领中军负责断后阻击徐广縉的广东清军。
石达开则率领中一军继续於藤县阻截周天爵的广西清军。
为天王等人的转移爭取时间。
在杨秀清有条不紊的调度下,太平军渐次撤离苍梧城,沿著桂江水道溯流北上。
苍梧城作为广西第一商关,自然是有不少船的。
奈何太平军主力未出紫荆山大营时就有八万余人,出紫荆山后,又大肆招兵纳民,待苍梧封王之时,太平军主力的人数已达十三万之数。